立即下單

五行原論 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陰陽五要奇書(共2冊)
NT$ 1545  

五行原論 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陰陽五要奇書(共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五行原論 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作  者:楊儒賓 著


出 版 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頁  數:497


裝  幀:精裝


ISBN:9787532594924


內容簡介

本書中有多個章節都曾以論文的形式公開發表。作者認為,五行之物作為一種太初的真理,既是那個時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聖顯之物,也是與人的意識構造結合在一起的神聖意象。原始的五行論是物活論,是種對太初之物的原始認識論,是原物理學。本書系統梳理了:一、“金”在人類文明中逐漸具備的經濟效應和永恆生命的意義。二、“水”的生命象徵意義。三、“木”在古籍記載中的通天功能,逐漸演變出的皇極-太極的文化精神,後來又具有了社和國命的功能。尤其闡述了各家之中的木型人格。四、“火”與禮的結合,與內丹和行氣的關係,以及發展出來的“勇”“恥”和改過的文化意義。五、“土”具有的厚德載物屬性。土地和女媧、生殖的聯繫密不可分,並進一步和黃帝、中土和秩序等社稷產生聯繫。

全書以五行作為物的總代表,其範圍由五行進入兩儀的陰陽以及更精微的氣等領域,還原出他們的原始活力。


目錄

●大陸版前言

序言

楔子 “不在五行中”的“五行”

一 導論:五行原論與原物理

一、叩問五行

二、五行三貌

三、聖顯與力顯

四、流形與原型

五、言一氣一志主體與物的想像

六、結論:“五行”餘韻

二 渾沌與創造

一、渾沌之源:天山的帝江

二、宇宙蛋

三、鑿破渾沌之一:原始巨靈

四、鑿破渾沌之二:水、風與氣

五、光明之歌:太陽與宇宙山

六、結論:創造的原型

三 氣的考古學——風、風氣與瑪納

一、雲氣之外

二、四方風與時空架構

三、風土、風氣與風俗

四、作為生命力的「氣」之出現

五、瑪納與精氣

六、服氣、行氣與養氣

七、結論:盈天地皆氣也

四 從明暗到陰陽

一、前言:二元論之源

二、陰陽相偶

三、老子的皦昧重玄

四、莊子的明白入素

五、儒家政教的欽明文思

六、明德與明命

七、理智之光的兩種解讀:老莊與荀子

八、結論:陰陽的興起

五 刑—法、冶煉與不朽——金的原型象徵

一、前言

二、兵神與文明

三、刑一型的矛盾統一

四、冶煉與轉化

五、悠久與不知老

六、金丹的追求

七、結論

六 創生、深奧與消融——水的原型象徵

一、前言:原型中的原型

二、孔門之仁與水的生命象徵

三、動能之水與平準之水:孟荀的例子

四、道家“水”的玄奧之義

五、五行學說與《管子》的水思想

六、結論

七 太極、通天與正直——木的原型象徵

一、通天之柱

二、皇極—太極

三、社與國命

四、木型人格(一):道家的柴立中央

五、木型人格(二):儒家的中通正直

六丶結語:宇宙樹的萎絕與新生

八 時間形式丶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

一、前言

二、天火原型

三、禮與時間形式

四、漱正陽

五丶行氣與踐形

六、勇

七丶恥與改過

八丶結論

九 吐生、報本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

一、籍田與大地的複蘇

二、蠟祭與報本反始

三、土地、女媧與生殖

四、黃帝、中土與秩序

五、社稷

六、坤元、生生、敦厚

七、報本反始

八、結論

尾聲 非唯物論的物論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92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6942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0

字數:545000


編輯推薦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早期出現根本的學說。陰陽觀念萌生於伏羲、堯舜時代,至戰國時期大盛。然而自漢代以降,尤其唐宋之後,陰陽方術家各祖其師說,“茫然捕風”,難得漢代以前原意;各家專著也藏之名山,秘而不宣。故明代江之棟(孟隆)裒輯五種“原本洛書”的方家典籍,包括《郭氏元經》《璇璣經》《陽明按索》《佐元直指》《三白寶海》,尊郭璞為鼻祖,以其門人趙載為嫡派,衍至劉、陳為正傳,意在正本清源。這就是《陰陽五要奇書》之基本內容。本書是了解古代陰陽哲學及其所衍生的術數之學的讀本。此次整理,以故宮珍藏之乾隆庚戌年(1790年)姑蘇樂真堂刊本為底本,參照康熙庚辰年(1700年)古歙豐南吳氏刊本等諸刻本和抄本合校而成,並由國內道教與術數學研究中心主任謝路軍先生整理,具備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為古代典籍中術數類陰陽五行屬中之一種,包括《郭氏元經》《璇璣經》《陽明按索》《佐元直指》《三白寶海》五部古籍。

《郭氏元經》託名郭璞所著,其門人趙載注,共十卷,九九八十一篇,主要介紹了太歲、月建、年命、祿馬貴人、刑害、金神等數十種神煞的用法及趨避,並首立吊替飛宮之說,可謂諸神煞之匯總。

《璇璣經》一卷,署名趙載所著,清代姑蘇人顧滄籌(吾廬)作旁注。此書主要對《郭氏元經》進行補充和說明。

《陽明按索》四卷,首一卷,附一卷,元代陳復心編著,其孫陳漢卿補注,清顧滄籌作旁注。此書以圖為主,將郭氏的干支神煞以八方九宮之圖式逐年逐月標示出來,極便於查找使用。如將《郭氏元經》比作鎖,《陽明按索》可謂解其鎖之鑰。

《佐元直指圖解》九卷,首一卷,託名明代劉伯溫所著,除增加若干選擇神煞外,還增加了少量修報趨避等內容,其中五氣金精圖、五般會殺、金烏星等章,或明五氣,或言五行,或論太陽月亮,均與天星、陰陽二氣及五行生剋相合,實為擇吉學說中論述為完善者之一。

《三白寶海》三卷,元代幕講禪師著,主要內容亦為擇吉之術。書名“三白”,出自九星之說,即認為九星之中一、六、八三元白星為吉,餘皆為兇。此外,該書中“戊已都天臨方”、“五黃在宮在方在村落”、“三瑞五不祥”諸論,有助於研究玄宮飛星法。

除以上五書,另附《八宅明鏡》二卷,託名唐代著名術數家楊筠松所作。主要以遊年變卦論八宅吉凶。


作者簡介

  (晉)郭璞等著 謝路軍整理

  郭璞(276-324),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郭璞為正一道教徒,除家傳易學外,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曆算、卜筮,長於賦文,尤以“遊仙詩”名重當世。

謝路軍,山東魚台人,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道教與術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當代社會與宗教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市道教協會顧問,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宗教學會會員,台灣慈光禪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著作:《善導淨土思想述評》、《中國道教源流》、《道教概論》;合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宗教交流史》、《中國佛教簡史》等。


目錄


郭氏元經

郭氏陰陽元經序

郭氏元經卷一

五行旨要篇第一

五行運用篇第二

四季土旺篇第三

陰陽二土篇第四

三命支幹篇第五

二遁貴人篇第六

總分運用篇第七

郭氏元經卷二

審刑害篇第八

三合之刑篇第九

支幹刑害篇第十

刑入貴人篇第十一

刑原赦篇第十二

幹德篇第十三

天德篇第十四

月德篇第十五

天道篇第十六

人道篇第十七

解神篇第十八

催官鬼使篇第十九

郭氏元經卷三

三元年禁篇第二十

太歲一星篇第二十一

五行妙斷篇第二十二

吊宮的命篇第二十三

滅門殺篇第二十四

劍鋒重賻篇第二十五

將軍修方篇第二十六

十惡大敗篇第二十七

郭氏元經卷四

年家獨火篇第二十八

月家獨火篇第二十九

暗劍殺篇第三十

月家官符篇第三十一

報官符篇第三十二

吊宮四墓篇第三十三

吊宮太陰篇第三十四

吊宮蠶室篇第三十五

報蠶室篇第三十六

月家病符篇第三十七

金神七殺篇第三十八

郭氏元經卷五

離合殺篇第三十九

陰陽殺篇第四十

羅網殺篇第四十一

魁罡殺篇第四十二

刑害殺篇第四十三

貴人窠會篇第四十四

辨地將篇第四十五

爻路篇第四十六

年馬命馬篇第四十七

山家祿馬篇第四十八

宅祿喜神篇第四十九

年祿命祿篇第五十

郭氏元經卷六

報宅災篇第五十一

月家火血篇第五十二

報火血篇第五十三

吊宮三元篇第五十四

替宮三元篇第五十五

郭氏元經卷七

身壬用度篇第五十六

三元內外篇第五十七

陰陽二宅篇第五十八

喪門殺篇第五十九

五不遇時篇第六十

天赦篇第六十一

郭氏元經卷八

黃黑二道篇第六十二

六神用時篇第六十三

非用術篇第六十四

東西宮篇第六十五

星山卦篇第六十六

羲皇卦篇第六十七

郭氏元經卷九

九星吉凶篇第六十八

方道遠近篇第六十九

太歲關篇第七十

月建關篇笫七十一

五行關篇第七十二

星辰關篇第七十三

神殺關篇第七十四

郭氏元經卷十

遁甲地將篇第七十五

遁甲八卦篇第七十六

山家五行篇第七十七

五山生絕篇第七十八

山家正墓篇第七十九

山命旺神篇第八十

八局吊宮三元篇第八十一


璇璣經


陽明按索

陽明按索卷一

陽明按索卷二

陽明按索卷三

陽明按索卷四

按索圖星煞考注補


佐元直指


三白寶海


八宅明鏡


精彩書摘 

郭氏元經卷一

  五行旨要篇第一

  五行生成數:

  金生數四,成數九;火生數二,成數七;土生數五,成數十;水生數一,成數六;木生數三,成數八。

  一曰水。

  水者,北方之正氣也。生數一,成數六。一是陽數,六是陰數。一陰一陽,乃成道也。水本陰,何以謂之陽?火本陽,何以謂之陰?如冬至陰盛陽衰,日短夜長,宜為陰遁;夏至陽盛陰衰,夜短日長,合為陽遁。故物極必反,太盛則滅。冬至陰極則復衰,而一陽漸生,故為陽遁。夏至陽極則復衰,而一陰漸生,故為陰遁。天地旋复,暑往寒來,以定冬夏二至,蓋本於此。

  二曰火。

  火者,南方之正氣也。生數二,成數七。二為陰數,七為陽數,言其生於陰而成體於陽也。水主和同萬物,火主變化萬物,一主南,一主北,司陰陽二遁,以化生萬物,以合二十八宿,週天三百六十五度星辰之躔次。

  三曰木。

木者,東方之正氣也。生數三,成數八。三為陽數,八為陰數,言其生於陽而成體於陰也。木之性可曲可直,指我為器,而人利之也。

  四曰金。

  金者,西方之正氣也。生數四,成數九。四為陰數,九為陽數,陰陽合德而為金。金性剛而無柔,水性柔而無剛。金得火制,亦能成柔也。言其可柔和為民之用也。

  五曰土。

  土者,中央五方之正氣也。生數五,成數十。五為陽數,十為陰數。其數至多至大,故居五行之主而敷化於四時,播五土之中而厚載乎萬物,以為種植,故土爰“稼穡”也。

  五行運用篇第二

  土有三處生旺。

庚午辛未、庚子辛丑之土,生申、旺子、墓辰;丙戌丁亥、丙辰丁巳之土,生巳、旺酉、墓醜;戊寅己卯、戊申己酉之土,生寅、旺午、墓戌。

  五行運用最難明,四位長生五處詳。水在申兮金佔巳,火來寅上木登明。

  且如木生亥,火生寅,金生巳,水土生在申。寅申巳亥四處為金木水火生處。若土既克水,豈與水同一父母而當兄弟也。

  惟有土星高眾曜,卻於三處旺其靈。庚辛申地真堪秘。太乙原來好丙丁。

  庚午辛未土,庚子辛丑土,此二土生申、旺子、墓辰。太乙,巳也。丙戌丁亥土,丙辰丁巳土,此二土生巳、旺酉、墓醜。

  更有功曹生戊己。

  功曹,寅位。惟戊寅己卯土,戊申己酉土,此二土生寅、旺午、墓戌也。

  三等殊生理更精,勸君用意推其旨,不比時師別用情。

  凡人命之土,生處既有三等不同,又安得生旺之同乎?如乙丑命人,運得土宅,乃庚午辛未土,則生申、旺子、墓辰是。又如甲戌人命,運得土宅,乃是己卯土,則生寅、旺午、墓戌是。以此推之,三等不同,則禍福亦異也。

  ……


前言/序言

  前言

  “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最早出現也最為根本的學說。 《周易?繫辭傳》所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即把陰陽視為宇宙間的根本規律和最高原則。宗白華先生曾明言,中國人最根本的宇宙觀,正是《易傳》上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縱觀中華五千餘年的歷史,不論在天文、地理、術數,還是在武術、軍事、醫學、農業等方面,陰陽學說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陰陽觀念萌生於伏羲、堯舜時代,至戰國時期大盛,出現了專門的陰陽學派及其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學說與五行生剋諸說結合,遂奠定古代術數之根基。然而自漢代以降,尤其唐宋之後,陰陽方術家各祖其師說,“茫然捕風”,難得漢代以前原意;各家專著也藏之名山,秘而不宣。故明代江之棟(孟隆)裒輯五種“原本洛書”的方家典籍,包括《郭氏元經》《璇璣經》《陽明按索》《佐元直指》《三白寶海》,尊郭璞為鼻祖,以其門人趙載為嫡派,衍至劉、陳為正傳,意在正本清源。這就是《陰陽五要奇書》之由來。

《郭氏元經》託名郭璞所著,其門人趙載注,共十卷,九九八十一篇,主要介紹了太歲、月建、年命、祿馬貴人、刑害、金神等數十種神煞的用法及趨避,並首立吊替飛宮之說,可謂諸神煞之匯總。

  《璇璣經》一卷,署名趙載所著,清代姑蘇人顧滄籌(吾廬)作旁注。此書主要對《郭氏元經》進行補充和說明。

  《陽明按索》四卷,首一卷,附一卷,元代陳復心編著,其孫陳漢卿補注,清顧滄籌作旁注。此書以圖為主,將郭氏的干支神煞以八方九宮之圖式逐年逐月標示出來,極便於查找使用。如將《郭氏元經》比作鎖,《陽明按索》可謂解其鎖之鑰。

《佐元直指圖解》九卷,首一卷,託名明代劉伯溫所著,除增加若干選擇神煞外,還增加了少量修報趨避等內容,其中五氣金精圖、五般會殺、金烏星等章,或明五氣,或言五行,或論太陽月亮,均與天星、陰陽二氣及五行生剋相合,實為擇吉學說中論述最為完善者之一。

  《三白寶海》三卷,元代幕講禪師著,主要內容亦為擇吉之術。書名“三白”,出自九星之說,即認為九星之中一、六、八三元白星為吉,餘皆為兇。此外,該書中“戊已都天臨方”、“五黃在宮在方在村落”、“三瑞五不祥”諸論,有助於研究玄宮飛星法。

  除以上五書,另附《八宅明鏡》二卷,託名唐代著名術數家楊筠松所作。主要以遊年變卦論八宅吉凶。所謂八宅,即坎離震巽東四宅,乾坤艮兌西四宅。宅須與命合,法以東四命宜住東四宅,西四命宜住西四宅,此為吉,反之則兇。且以變卦中的生氣、太醫、延年、伏位為四吉,以變卦中的五鬼、六煞、禍害、絕命為四凶,吉凶禍福均依此斷。

  此次整理,以故宮珍藏之乾隆庚戌年(1790年)姑蘇樂真堂刊本為底本,參照康熙庚辰年(1700年)古歙豐南吳氏刊本等諸刻本和抄本合校而成。在參校之基礎上,除修正明顯的錯訛、脫漏之處,絕不妄加一語、妄改一字,以保持原書原貌。

  水平所限,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指正。

  謝路軍

  2019年7月

  叢書集要序

  夫戴九履一,洛書因以著數,徵事向福,箕子藉以演疇。人則天地之心,事乃五行之本,故敬用五事,即所以驗用庶徵,向用五福。舉凡休徵咎徵,曷不本於貌言視聽思而類應者哉。漢世近古,猶明斯意。董仲舒、匡衡、京房、劉向之徒,頗能推本貌,言明徵庶應而疇義不晦。逮德下衰,人罔克搏五行,致反聽命於五行,繇是郭氏《青囊》、《元經》始作。延及唐宋,楊、曾、吳、廖遂操齊民禍福,綰墳宅吉凶。而趙氏《璇璣經》,陳氏《按索圖》,劉氏《佐玄經》,釋氏《寶海鉤玄》諸篇,皆抉五行淵微,藏之名山秘籍。江山人孟隆,乃抽其扃,發其覆,以為是皆原本洛書、《洪範》,足探五石之奇,而前民生之用。銓部汪公和丘,亦頗採其說。餘族季常甫裒而輯之,以付梓人。夫陰陽方術家說鈴聚訟,既汗牛充棟,且各祖其師說,互相紛拏,課其響驗,茫然捕風。若江山人所云,五集原本洛書,專重吊替,驗如符應,因裒刻作克擇家指南,庶召吉有方,避凶有法,不至如曩者。貿貿河漢,其宅心抑何仁而溥也!倘亦有函人之意乎?雖然惠迪從逆,吉凶不爽,吾儒自有律令,釋此而拘泥陰陽,將為造化所愚弄。故同一甲子,武紂廢興;不利往亡,中山卒克。詎非人

事衡持之驗與!即景純、伯溫非不哲,炳蓍龜,前知災咎。然景純卒,授命於日中,伯溫竟甘心於胡酖,誠知彼莫非命而順受其正耳。山人其以餘為儒家之迂僻乎!若夫氓之蚩蚩,吉凶同患,則山人一片苦心,茲刻又烏可已也。輒綴數語,為志簡端。

  崇禎五年秋七月史氏吳孔嘉書於來雲軒

五行原論 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陰陽五要奇書(共2冊)
NT$1545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