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29941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5
字數:439000
內容簡介
以《內經求真》《傷寒論求真》《金匱要略求真》《溫病求真》等專題,闡明中醫經典中的學術疑點、難點、要點,有助中醫經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以《中醫優勢在哪裡》《如何發揮中醫優勢》等專題,闡明中醫研究方法、理論特點、診療優勢所在,以及如何在學習、運用過程中,既充分發揚光大中醫優勢,以中西兩種醫學互鑑互補,共同做好救死扶傷工作。以《如何看待中醫科學性問題》《如何看待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如何看待辨病與辨證的關係》《如何看待中藥用量問題》等專題,闡明中醫科學性原理,闡明陰陽五行的自然哲學本質,闡明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工作靈魂的所以然之理,闡明中醫療效當從明理中求取,而不是從盲目放大藥量中求取,以期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學習、運用指明方向。各個專題都結合真實臨床案例進行入微分析,既有深刻說理性,又有生動的啟示性。
作者簡介
宋興,自號痴翁,四川儀隴人,全國著名中醫專家陳潮祖教授嫡傳門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省中醫學術技術帶頭人。
長期執教中醫各家學說,從事歷代名家學術經驗研究。學術上強調以理統派,指出各派學說都是實踐過程中的理論價值新發現,而不是新的理論體系。臨床強調以辨證論治統名家經驗,指出所有名家經驗都是理論指導下的創新拓展,而不是“神授仙傳”的獨門絕技。學術傳承強調明理致用,指出辨證論治是靈魂,各家各派,概莫能外!
代表性論著有《陳潮祖教授膜腠三焦說》《怪證診治探要》《疑證診法探要》《“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析疑》《中醫治癌問題反思》《<醫法圓通>陰虛證治析疑》《病毒性心肌炎診治辨析》《矽肺診治要點探討》《老年病中醫診療要點》等文,《陳潮祖臨證精華》《中醫膏丹丸散大典》等書及“中醫經典導讀叢書”。
目錄
◎ 如何看待中醫學科性質/ 1
◎ 如何學好中醫學/ 29
◎ 如何看待中醫教材/ 70
◎ 如何看待中醫病因學成就/ 92
◎ 如何看待中醫陰陽五行學說/ 143
◎ 如何看待中醫科學性問題/ 195
◎ 中醫優勢在哪裡/ 277
◎ 中醫危機在哪裡/ 328
精彩書摘
《岐黃求真集(上冊)》:
同樣是相似的舌脈大便,如果舌體胖大很突出,而且色暗,便雖溏卻不爽,甚至滯澀難排,如果再加上手心灼熱,其臨床意義就有可能存在重大差異,病症性質可能就不是氣虛了,而是痰熱鬱閉,甚至可能是痰熱鬱閉重症。
有人或許要問,既然有熱,怎麼會脈沉細,大便稀溏呢?
你真正把中醫理論學好了,答案就簡單得很,那是因為痰濁壅盛,阻滯氣機,氣機閉塞則脈伏而沉細如絕,有什麼可奇怪的。痰濕困脾則運化障礙,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濁混淆則大便溏薄;邪熱內鬱,氣失清靈,故滯澀不爽,甚至有可能久而腐肌蝕臟,便下膿血;濕熱有形之邪鬱於脾胃,無處發越,則內逼四肢,發為手腳心熱;熱性炎上,故手心熱象最為突出。這與脾虛氣弱的溏而快利迥然不同,二者是有天壤之別的,不能混認混治!只能通下,絕不可溫補!若誤用溫補,則越補越膜腠壅塞!越補越三焦氣閉!越補越重門深鎖!
我不止一次地講過一個案例:
大概是2007年前後吧,一位千里迢迢從南京到成都來求醫的五十多歲老太太,患惡寒怕冷的病症,歷時五六年,經西醫反複檢查,都沒有找到特異病因,西醫就給她下了個“更年期綜合徵”的診斷,讓她吃點調節激素水平的藥,她聽朋友說服調節激素水平的藥有可能導致乳腺癌、卵巢癌之類的病變,她一听就嚇到了,心想那豈不是把小問題整成大問題了嗎?於是就沒敢服,而是尋求中醫幫助。
她拿出處方一大摞,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地她能找的名家處方都有。我翻了翻,全是補氣補血、補腎填精、溫陽通陽方藥。人參、黃芪、鹿茸、蟲草、阿膠、紫河車、附子、肉桂、乾薑、熟地、黃精、枸杞、當歸、巴戟、鎖陽、紫石英、桃仁、紅花、水蛭等藥物都吃遍了,百無一效。
為了自救,患者又到網絡上去查找相關知識,不少人都說,“久病成醫”甚至“成良醫”,就是這麼修煉成的。經過患者自己的反复鑽研,反复推敲,終於認定自己就是網上所說的“陽虛”病症,得找“火神”治療才能解決問題。她很高興,認為自己終於找到明確的治療方向了,後續的工作,只是選擇拜哪尊“火神”的問題。於是收拾行裝全國到處“拜火神”。從南方拜到北方,從三晉拜到四川盆地。每到一地,一住就是兩三個月,都是先租房屋再求醫,以方便生活和熬藥。前前後後經過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好幾位“火神”治療,不知吃了多少公斤附子,怕冷的症狀不僅毫無改善,而且越來越嚴重。在四川治了一個多月,惡寒依然有增無減,但她還是堅定不移地相信只有“火神”能救她。這樣的粉絲真的令人感動啊!萬病都從陽虛起,萬病都從陽虛治的火神“高論”真是深入人心啊!
有一天,她拿著一位“火神”的處方到我坐診的那個診所來買藥,正好碰上我在那兒上班,加號就診。她掛號後就立即回去把我剛才提到的那些處方拿來給我們參考,骨子裡可能還是殷切期望我們能給她開出一張“法力”更加強大的溫陽處方來。
我看了處方再仔細看患者的形貌打扮,大熱的三伏天,一般人穿著短袖都揮汗如雨,她卻穿著毛衣、毛背心,外套厚厚的羽絨服,頭上戴著一頂毛線帽子,外面還套著羽絨服上的羽絨帽,嘴巴上還戴著個大而厚實的老式棉口罩。說實話,在我的臨床生涯中,還很少看到三伏天有這麼怕冷的人。觀察她的形體,儘管穿戴很厚,但從臉上、手腕上還是看得出,形體略胖,體格比較粗壯。
問診得知她長期脘痞、納呆、便溏,但飲食量並未大減。大便溏而不暢、不爽,小便也澀而不爽,但並不尿痛尿熱。
一看舌象,嚇了一跳,舌體胖大如腫,全舌瘀暗近於紫黑色,上罩薄黃膩苔。
一把脈,又嚇了一跳,幾乎沒有找到脈在哪裡,而且兩手都是如此。
心想:不對呀!明明這麼個大活人坐在面前,怎麼會沒有脈呢?是血管異位,天生寸口無脈嗎?又不便直說,有的患者心理脆弱,一說摸不到脈,就自以為沒救了,立刻臉色煞白,甚至昏倒在地。
有一次給一個二十來歲,白白胖胖,音容笑貌都很陽光的女生看病,診斷桌下一隻小貓,她不小心踩到貓尾巴了,貓尖叫一聲,倉皇逃竄,這個女生也尖叫一聲,臉色煞白,立即昏倒,經過掐人中、按內關才慢慢甦醒過來。那次經歷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從此,接待患者就格外小心。所以說醫生越當越膽小,這看法是有道理的。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景見多了,自然就膽小了。
面對更年期女性,尤其小心,我怕出現類似的狀況,於是就繞著彎子問患者:“你以前看病,醫生說你脈像是什麼狀態?”
她回答倒還爽快,說是年輕時還很可以,她自己摸到都嘣嘣直跳。這幾年生病以後就脈象越來越差了,醫生都說她的“脈不好摸”。我心中有底了,這不是無脈症。但不好摸人家還是摸到了呀!我怎麼就摸不到呢?於是我又全神貫注地再次去摸。我開始是雙手分別去把她左右手的脈,後來無意識中是用一隻手去把她的脈,一隻手把脈時,患者的有一隻手掌心就正好斜對著我的掌心。我感覺到她手心有一股熱氣直沖我的手掌,我頓時大吃一驚。於是重新仔細把脈,反复摸她的手掌,脈找到了,沉細如絕。她手掌的熱像也把握到了,確實掌心發熱明顯,而且捫的時間越長,熱勢越盛。
就在那一刻,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在診斷桌上輕輕擊了一掌,告訴跟診的學生:“哎呀!這是個難得的病例喲!我看病這麼多年,今天才見到第一例喲!”
學生問:“老師,是什麼病?”
我說:“哪裡是什麼陽虛證嘛!這是個痰熱內閉的礞石滾痰丸證,少見得很!少見得很!乾一輩子中醫,也未必能見到第二例喲!”
我問患者:“你的家屬來了嗎?”我以為她是和家人一起外出尋醫求藥的。她卻告訴我說她是一個人出來求醫的。我也不好深問,萬一人家遭遇過什麼不幸,豈不是就觸及到人家傷心處了嗎。
我仰頭默想片刻,連連感嘆:“難得一見。好想治這個病哪!”
學生都呆呆地望著我,不知我在講什麼糊塗話。患者不是就坐在面前嗎?人家就是專門來尋醫求治的呀!誰不讓治啦?老師該不是還沒治人家痰濁閉阻,自己卻像“範進中舉”一樣,痰濁攻心在說胡話了吧?
我告訴他們說:“治今天這個病,得有專人護理,還得準備吸痰器之類的輔助工具。因為患者體內痰濁大量儲積,礞石滾痰丸又力量雄峻,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種反應:一是有可能發生痰飲內動,患者睡到半夜三更突發大量痰涎上湧,就得有人用吸痰器幫她排出痰涎,不然就可能發生窒息;二是有可能痰濕下走,發生劇烈腹瀉,沒人護理,患者就可能拉到床上,她就沒法正常生活。”
前言/序言
痴心全在求真是,癡語只為辨真非。
以求實態度、求真精神,開誠相見地和熱愛中醫、學習中醫的朋友們討論長期困擾中醫的一些學術問題,唯一願望就是辨明是非,弄清真相,以利中醫傳承發展。是非不明,真理蒙蔽,謬種流傳,誤人誤己。
在今天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術多元的時代,對中醫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學科,優勢在哪裡,該如何學習、如何運用、如何傳承等問題的認識,分歧巨大。對中醫經典的認知也人各一說,見仁見智。
或以為中醫理貫天人,學綜百科,屬於博大精深的哲理醫學,學術研修,貴在明理。由牢記而深刻理解,由深刻理解而融會貫通,由融會貫通而靈活運用,是學習中醫的最佳方法;或以為中醫是經驗醫學,毫無理論可言,學習研修,貴在牢記謹守前人方藥運用經驗,由熟讀而死記硬背,由死記硬背而一成不變照搬套用,才是學習中醫的最佳方法。
或以為現代中醫教育以學府為平台,理綜百家之說,術集百家之長,有利於開闊學生眼界,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智慧,是中醫學最佳傳承模式;或以為現代中醫教育缺乏面授家學、秘傳心法過程,為師者難述其隱,為生者難窺其奧,學府授受,弊大於利,中醫傳承應重返家傳師授模式。
或以為現代中醫教材知識系統化,內容條理化,概念標準化,語言現代化,是中醫學術傳承的最佳範本;或以為知識系統化割裂了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內容條理化僵化了中醫生動活潑學術理念,概念標準化肢解了中醫學術內涵,語言現代化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29958
版次: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5
字數:473000
內容簡介
以《內經求真》《傷寒論求真》《金匱要略求真》《溫病求真》等專題,闡明中醫經典中的學術疑點、難點、要點,有助中醫經典的學習、研究和運用;以《中醫優勢在哪裡》《如何發揮中醫優勢》等專題,闡明中醫研究方法、理論特點、診療優勢所在,以及如何在學習、運用過程中,既充分發揚光大中醫優勢,以中西兩種醫學互鑑互補,共同做好救死扶傷工作。以《如何看待中醫科學性問題》《如何看待中醫陰陽五行學說》《如何看待辨病與辨證的關係》《如何看待中藥用量問題》等專題,闡明中醫科學性原理,闡明陰陽五行的自然哲學本質,闡明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工作靈魂的所以然之理,闡明中醫療效當從明理中求取,而不是從盲目放大藥量中求取,以期對中醫理法方藥的學習、運用指明方向。各個專題都結合真實臨床案例進行入微分析,既有深刻說理性,又有生動的啟示性。
目錄
◎ 如何看待辨病與辨證的關係/ 1
◎ 如何看待中藥用量問題/ 53
◎ 如何學習古醫案/ 108
◎ 經典學習貴求真/ 143
◎《 內經》求真 / 188
◎《 傷寒論》求真 / 284
◎《 金匱要略》求真 / 329
◎ 溫病求真/ 405
精彩書摘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天人合一、整體恆動理論特點的客觀要求,和中醫理論是自然天成的關係,理論是“母”,“辨證論治”是“子”。沒有整體恆動的理論特點要求,就沒有“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運用原則貫徹實施。
自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理論體系誕生以來,這個方法學原則就一直在實踐中被默默運用,不斷發展,愈積愈厚,漸臻完美。
張仲景是第一個在臨床上全面執行這一方法學原則的醫家,他的《傷寒雜病論》就是第一部對辨證論治原則全面貫徹實施的典範之作,客觀上為後世中醫臨床運用起到了卓越示範作用。所以後世評價《傷寒論》是萬法之宗、群方之祖。他也因此登上了醫聖祭壇。是辨證論治成就了他的醫聖地位,而不是他創造了辨證論治原則。現代教材把仲景對“辨證論治”的貢獻定位為“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這個定位是很客觀,很準確的。
張仲景是“辨證論治”原則的執行者、運用者、推廣示範者,而不是創造者。不要往聖人頭上亂戴“創造辨證論治原則”的高帽子,那不是在給聖人增光添彩,而是在褻瀆聖人的高潔德行。迷戀戴高帽子,帽子越多越驕傲,帽子越大越自豪,是現代某些讀書人的癖好,絕不是聖人的理想追求。聖人的理想追求樸素得很,那就是救死扶傷,拯危濟困,
作為醫學聖人,不僅有強烈的辨證論治意識,而且有嚴謹的辨證論治行為,令人遺憾的是,卻沒有明確提煉出這個診療方法學概念。
正是因為沒有“辨證論治”方法學旗幟的張揚,歷代醫家在臨床工作中並沒有一定要執行某個“治療原則”的明確意識,因而使得“辨證論治”原則長期處於自用而不自知的朦朧狀態。
直至明代,人們才開始思考:中醫到底是按照什麼規矩準繩在運用中醫理法方藥?
換個說法,那就是:駕馭中醫理法方藥運用的,到底是個什麼方法學原則?直至晚清,大家才把這個問題真正想明白,弄清楚。
以現有文獻資料看,最早進行中醫臨床方法學概念提煉的,大約始於明代周慎齋門人胡慎柔等的《周慎齋遺書》,書中提煉出的概念是“辨證施治”。
在這個認識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推敲、精確提煉的,是晚清醫家章虛谷。他在《醫門棒喝》中把“辨證施治”中的“施”字改成了“論”字。正是這一個字的改動,使中醫治療學的理論性特點得以突顯,中醫診療的方法學原則得以深刻體現,因而迅速得到中醫界公認。 “辨證論治”從此成為中醫診療原則的標準概念。
有人也許認為改不改這一個字都無關緊要,反正都是那麼在運用,何必吹毛求疵呢!
絕不能這樣看!雖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相差很大! “辨證施治”遠不如“辨證論治”嚴謹準確! “施治”既缺乏明理知用的嚴肅學理性,也缺乏理法方藥各個環節都必須深求精辨的嚴謹操作性,淡化了深邃的理論指導和嚴格的診治標準要求,帶有很大隨意性,對臨床診療不具備神聖的規範性色彩。 “論治”既有明理知用的嚴肅學理性,又有理法方藥各個環節都必須深求精辨的嚴謹操作性,強調了深邃的理論指導和嚴格的診治標準要求,不帶有絲毫隨意性,對臨床診療具有神聖的規範性特質。
中醫整體恆動的理論特點本身所要求的就是理法嚴謹、標準嚴格、態度嚴肅的“辨證論治”,而不是隨隨便便的“辨證施治”。唯有“辨證論治”才是對中醫理法方藥運用原則的深刻把握和準確提煉!
有了這個學術概念,中醫理法方藥臨床運用隨疾病在時空運動中的變化而靈活變化的診療理念,就由長期潛在轉換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旗幟高揚,成為中醫學術界公認的診療方法學概念。真是一字值千金。
作為第一個“辨證論治”原則執行者、運用者、推廣示範者的張仲景,開創了整體恆動認識理念在中醫理法方藥臨床工作中全面貫徹實施的新紀元,功莫大焉!
在這之前,中醫理論到底應該如何運用?雖然整體恆動特點的客觀要求擺在那裡,要求臨床工作一定要“有是證”才能“用是藥”,但到底如何體現,卻沒有人能率先垂範,大家都不知道具體該如何操作。整體恆動的客觀要求仍不能在臨床實踐中全面落實,中醫理法方藥運用仍不能環環相扣,中醫臨床仍處於理不馭法、法不統治、治不及本的混亂狀態。
在這之後,“方證對應,藥隨證變”成為體現“辨證論治”原則的基本模式,“辨證論治”成為指導中醫臨床診療工作的基本原則,理法方藥運用成為環環相扣的嚴密體系,中醫臨床工作從此進入無理不言法、無法不言治、凡治必求本的科學運用軌道。
是不是從《傷寒雜病論》問世起,中醫就進入了人人懂得“辨證論治”,個個精通“辨證論治”的中醫繁榮興旺時代?
實話實說,哪裡是那麼回事!歷朝歷代,真正懂得“辨證論治”,真正會“辨證論治”的人還是為數不多!果真人人都精於辨證論治了,歷代名家在著書立說時,也就不會發那麼多世風日下、學風日頹、庸醫殺人、邪說亂世的感嘆了。更不會高喊著要補偏救弊了。
現實也是如此,說到“辨證論治”,哪個中醫人不熟悉?一跨進中醫門檻就開始聽老師講“辨證論治”,從基礎講到診斷,講到方藥,講到臨床各科,講到四大經典,講到歷代名家,一直都在講“辨證論治”。講的人嘴巴磨破了老皮,聽的人耳朵聽起了老繭,無不爛熟於口,爛熟於耳,就是少有爛熟於心的人,更是少有融入靈魂的人!只有融入靈魂,才能算是中醫學術修煉的高境界,“辨證論治”的運用才能得心應手。
僅僅滿足於爛熟於口耳的人,常常是談起“辨證論治”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用起“辨證論治”來格格不入、難通一竅。爛熟於口耳不等於爛熟於心,更不等於融入靈魂,只能算是對專業的常識性了解,連入門功夫都說不上,絕不是學術修煉的高境界!
前言/序言
痴心全在求真是,癡語只為辨真非。
以求實態度、求真精神,開誠相見地和熱愛中醫、學習中醫的朋友們討論長期困擾中醫的一些學術問題,唯一願望就是辨明是非,弄清真相,以利中醫傳承發展。是非不明,真理蒙蔽,謬種流傳,誤人誤己。
在今天這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術多元的時代,對中醫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學科,優勢在哪裡,該如何學習、如何運用、如何傳承等問題的認識,分歧巨大。對中醫經典的認知也人各一說,見仁見智。
或以為中醫理貫天人,學綜百科,屬於博大精深的哲理醫學,學術研修,貴在明理。由牢記而深刻理解,由深刻理解而融會貫通,由融會貫通而靈活運用,是學習中醫的最佳方法;或以為中醫是經驗醫學,毫無理論可言,學習研修,貴在牢記謹守前人方藥運用經驗,由熟讀而死記硬背,由死記硬背而一成不變照搬套用,才是學習中醫的最佳方法。
或以為現代中醫教育以學府為平台,理綜百家之說,術集百家之長,有利於開闊學生眼界,活躍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智慧,是中醫學最佳傳承模式;或以為現代中醫教育缺乏面授家學、秘傳心法過程,為師者難述其隱,為生者難窺其奧,學府授受,弊大於利,中醫傳承應重返家傳師授模式。
或以為現代中醫教材知識系統化,內容條理化,概念標準化,語言現代化,是中醫學術傳承的最佳範本;或以為知識系統化割裂了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內容條理化僵化了中醫生動活潑學術理念,概念標準化肢解了中醫學術內涵,語言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