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與經方
作 者:王克窮,王斑 編
出 版 社: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01日
頁 數:36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7760089
目錄
第一章 中醫腹診的基本概念、源流與發展
第一節 中醫腹診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中醫腹診的源流與發展
第二章 中醫腹診原理
第一節 腹診與藏象理論
第二節 腹診與經穴理論
第三節 腹診與氣血津液理論
第三章 中醫腹診的方法
第一節 腹診分區
第二節 腹診的診法
第四章 重點腹診及常見腹證
第一節 心下腹診及常見腹證
第二節 脅部(包括脅下)腹診及常見腹證
第三節 少腹腹診及常見腹證
第四節 小腹腹診及常見腹證
第五節 臍部腹診及常見腹證
第五章 腹診與經方
第一節 心下痞
第二節 心下滿
第三節 心下痞硬
第四節 心下痞堅
第五節 心下石硬
第六節 心下支結
第七節 心下按之則痛
第八節 按之心下滿痛
第九節 按之心下硬
第十節 按之心下濡
第十一節 心悸
第十二節 胸脅苦滿
第十三節 脅痛
第十四節 胸滿
第十五節 少腹急結
第十六節 少腹拘急
第十七節 少腹如敦
第十八節 少腹不仁
第十九節 少腹硬滿
第二十節 少腹腫痞
第二十一節 臍動悸
第二十二節 腹痛
第二十三節 腹脹滿
第二十四節 腹皮拘急
第二十五節 瘀血性腹徵
第二十六節 正中芯疼痛
第六章 腹診與臨床處方用藥
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理中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五苓散
真武湯
腎氣丸
黃芩湯
柴胡桂枝乾薑湯
第七章 正確評價腹診
方劑索引
內容介紹
中醫腹診的源流與發展、中醫腹診原理.、中醫腹診的基本概念、中醫腹診的方法、常見腹部的診斷、常見腹證圖、常見腹證的診斷標準及意義、腹診與經方等內容。學好腹診才能讀懂腹證,讀懂腹證方能熟練駕馭經方,用醫聖的智慧提高臨床療效。每一項腹診均附有作者臨床典型醫案,為方便學者靈活掌握腹診技術提供參考。本書為中醫腹診學與經方相融合的典範,有利於指導臨床醫生準確診斷、精準用藥,也是對經典著作的探索與發揮成果展示,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價值。
本書從腹診的源流、原理、方法及常見腹診入手進行講述,後用框架圖將腹診與經方相結合,使之一目了然。書中所選取醫案,雖為佐證,意在為同行後學有所幫助,使診斷多一技,辨證多一術,用方多一證(腹證),臨床多一效。但一方具有多種腹證,遂以框架圖的形式加以歸納,以窺全貌。毋庸諱言,腹診只是“四診”中切診的一部分,切不可以偏概全,而臨證處方用藥之時,建議使用經方本源劑量,並嚴格遵守方後注,還經方本來之面目,實為中醫臨床診療之重要參考書。
經方使用標準
出版日期:2021.1
建議上架:中醫臨床
開本:32
裝幀:平裝
字數:182千字
頁碼:261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經方106首,詳細講述了每首方劑的方義分析、經典方證、用法、使用標準、禁忌證、煎服法、加減法、適用範圍等,每首方劑都附加典型醫案,按語的形式解讀經方的使用技巧,非常適合臨床中醫師閱讀,對於提高臨床技能大有裨益。
編輯推薦: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講究個體差異,病人同一時間看病,所求醫生不同,處方用藥大有不同,足見中醫靈活性與規範性較差並存。 《傷寒雜病論》其方被稱為經方,千古相傳,方小、力專、效宏,對臨床有規範性作用,是眾方之祖。現代人開方大而雜,忽略法度;用藥多而重,有欠精純。學好經方,會用經方,可以有效解決處方用藥的規範問題,也是臨床醫師快速提高臨床療效的捷徑。
目錄
經方篇
一、桂枝湯
二、桂枝加葛根湯
三、桂枝加芍藥湯
四、桂枝加大黃湯
五、桂枝加桂湯
六、桂枝加附子湯
七、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八、烏頭桂枝湯
九、桂枝芍藥知母湯
十、甘草乾薑湯
十一、桂枝甘草湯
十二、芍藥甘草湯
十三、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十四、小建中湯
十五、大建中湯
十六、黃耆桂枝五物湯
十七、桂枝新加湯
十 八、麻黃湯
十 九、大青龍湯
二 十、桂枝麻黃各半湯
二十一、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二十二、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二十三、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二十四、葛根湯
二十五、葛根芩連湯
二十六、越婢湯
二十七、小青龍湯
二十八、射干麻黃湯
二十九、五苓散
三 十、豬苓湯
三十一、苓桂朮甘湯
三十二、澤瀉湯
三十三、十棗湯
三十四、葶藶大棗瀉肺湯
三十五、木防己湯
三十六、己椒藶黃丸
三十七、小半夏湯
三十八、大半夏湯
三十九、橘皮竹茹湯
四 十、大黃黃連瀉心湯
四十一、附子瀉心湯
四十二、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四十三、旋覆代赭湯
四十四、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四十五、桃核承氣湯
四十六、大黃甘遂湯
四十七、抵當湯(丸)
四十八、下瘀血湯
四十九、大黃䗪蟲丸
五 十、梔子豉湯
五十一、瓜蒂散
五十二、小陷胸湯
五十三、白虎湯
五十四、白虎加人參湯
五十五、白虎加桂枝湯
五十六、竹葉石膏湯
五十七、大承氣湯
五十八、小承氣湯
五十九、調胃承氣湯
六 十、大陷胸湯
六十一、大陷胸丸
六十二、麻子仁丸
六十三、大黃附子湯
六十四、三物備急丸
六十五、梔子柏皮湯
六十六、茵陳蒿湯
六十七、小柴胡湯
六十八、柴胡桂枝湯
六十九、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七 十、大柴胡湯
七十一、柴胡桂枝乾薑湯
七十二、理中湯(丸)(又名人參湯)
七十三、麻黃附子細辛湯
七十四、麻黃附子甘草湯
七十五、枳朮湯、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七十六、附子湯
七十七、真武湯
七十八、四逆湯
七十九、當歸四逆湯
八 十、白通湯
八十一、吳茱萸湯
八十二、黃連阿膠湯
八十三、半夏散及湯
八十四、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
八十五、白頭翁湯
八十六、桃花湯
八十七、烏梅丸
八十八、防己黃耆湯
八十九、百合地黃湯
九 十、腎氣丸(又名桂附八味丸)
九十一、麥門冬湯
九十二、瓜蔞薤白白酒湯
九十三、橘皮枳實生薑湯、茯苓杏仁甘草湯
九十四、黃土湯
九十五、柏葉湯
九十六、大黃牡丹皮湯
九十七、薏苡附子敗醬散
九十八、桂枝茯苓丸
九十九、當歸芍藥散
一○○、甘麥大棗湯
一○一、半夏厚朴湯
一○二、膠艾湯
腹診篇
一、腹診之起源、派系與理論根據
二、腹診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三、常見腹證之辨證
四、正確評價腹診,創建中醫腹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