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四千年 全新審訂版
作 者:(英)喬安·弗萊徹 著 楊凌峰 譯
出 版 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頁 數:504
裝 幀:精裝
ISBN:9787533954482
內容簡介
埃及世界上偉大的文明體,其古代故事跨越了四千多年的歷史時段,而這一歷史時段又塑造了日後整個世界的形態。 《埃及四千年:主宰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文明》將古埃及的往事連綴成書,完整地講述出來,記錄王朝的興衰沉浮,並將古埃及人的整個世界呈現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一個歷史情境之中。
作者介紹
喬安·弗萊徹,英國約克大學考古學系教授,主攻領域為世界木乃伊研究與喪葬考古學。哈羅蓋特市博物館與藝術機構的古埃及學諮詢專家、英格蘭巴恩斯利(Barnsley)與維根(wigan)兩地博物館的考古顧問。著有九本相關著作,撰寫了大量研究論文,曾為英國廣播公司(BBC)歷史網站提供專稿,為BBC2台撰寫了《帝王谷裡的生與死》與《那些消失的埃及女王》的解說詞,並客串主持。參與的電視專題片節目《將艾倫製成木乃伊:埃及最後的秘密》獲得了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會獎、英國皇家電視學會獎及國際廣播協會獎。 2018年成為享譽世界的古埃及考古組織“埃及探索社團”(EES)的駐地大使。
楊凌峰,翻譯學碩士,任職於廣州某高校,譯有《時間圖譜》《審醜》《藝術通史》《501位藝術大師》《如何讓藝術懂你》《醜聞藝術博物館》《世界當代藝術》《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1部邪典電影》《阿爾伯特·卡恩的理想國》《埃及四千年》《埃及紀行》《出軌》《栗樹街 》等。
目錄
●1.初始
2.撒哈拉熱帶草原:約公元前55000-公元前5500年
3.尋找水源:約公元前5500-公元前3500年
4.南北分治:約公元前3500-公元前3100年
5.兩方土地的男女主宰:約公元前3100-公元前2890年
6.焦點轉換:約公元前2890-公元前2686年
7.金字塔時代的興起:約公元前2667-公元前2613年
8.太陽的兒女:約公元前2613-公元前2494年
9.太陽神的統治:約公元前2494-公元前2375年
10.掠過太陽的陰雲:約公元前2375-公元前2181年
11.兩方土地上的無政府混亂期:約公元前2181-公元前1985年
12.古典王國,中王國:約公元前1985-公元前1855年
13.激增,分解:約公元前1855-公元前1650年
14.分裂與征服:約公元前1650-公元前1550年
15.黃金時代的黎明:約公元前1550-公元前1425年
16.太陽神的巔峰:約公元前1425-公元前1352年
17.太陽種的餘暉所及:約公元前1352-公元前1295年
18.拉美西斯家族的統治:約公元前1295-公元前1069年
19.衰退、崛起和敗落:約公元前1069-公元前332年
20.最後的繁盛:公元前332-公元前30年
歷代年表
寫在歷史邊上——《埃及四千年》譯後記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 者:(英)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著;張倩紅 等 譯 著
出 版 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頁 數:673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3903509
76868973
內容簡介
讀《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會明白世界為何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讓世人魂牽夢繞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虛構的網絡傳說和二十四小時新聞發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奧里以客觀、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順序,生動講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以及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麗歷史,還原真實的耶路撒冷……
作者簡介
(英)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 著;張倩紅 等 譯 著
西蒙·蒙蒂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生於1965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里爵士的曾孫,紀錄片《耶路撒冷:一座聖城的誕生》(Jerusalem:The Making of a Holy City)主持人。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言,暢銷多個國家,曾獲得英國科斯塔傳記獎、美國《洛杉磯時報》傳記圖書獎、法國政治傳記大獎,以及奧地利克萊斯基政治文學獎等眾多大獎。 《新聞周刊》評論蒙蒂菲奧里說,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怎樣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他的博學、睿智使人忍不......
目錄
●序幕
第一部分猶太教
1.大衛的世界
第一任國王:迦南人
耶路撒冷的亞伯拉罕:以色列人
2.大衛的崛起
年輕的大衛
3.王國和聖殿
大衛:王城
押沙龍:一個王子的崛起和倒台
所羅門:聖殿
所羅門:衰微
4.猶大的國王們公元前930年―公元前626年
羅波安對耶羅波安:分裂
耶洗別和她的女兒:耶路撒冷的王后
以賽亞:集美人和蕩婦於一身的耶路撒冷
西拿基立:撲向羊圈的狼
希西家的隧道
瑪拿西:地獄之谷的兒童獻祭
5.巴比倫的妓女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39年
約西亞:革命的救世主
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行毀壞可憎之人
伯沙撒的宴會
6.波斯人公元前539年―公元前336年
居魯士大帝
大流士和所羅巴伯:新的聖殿
尼希米:波斯人的衰落
7.馬其頓人公元前336年―公元前166年
亞歷山 帝
托勒密:安息日劫掠
多比雅的約瑟
安條克大帝:大象的碰撞
義人西蒙:晨星
安條克顯靈:瘋狂的上帝
神顯者安條克:另一位行毀壞可憎者
8.馬卡比公元前164年―公元前66年
鐵鎚猶大
西蒙大帝:馬卡比的勝利
約翰·西卡努斯:帝國的
色雷斯人亞歷山大:狂暴的幼獅
9.羅馬人來了公元前66年―公元前40年
龐培在至聖之所
凱撒和克里奧帕特拉
……
巴爾幹兩千年
作 者:(美)羅伯特·D.卡普蘭(Robert D.Kaplan) 著 趙秀福 譯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01日
頁 數:368
裝 幀:精裝
ISBN:9787301297643
內容簡介
巴爾幹半島為什麼會被稱為“歐洲桶”?為什麼這個地區會成為歐洲很為動蕩的地方?有名地緣學家在遊歷巴爾幹諸國的深沉旅行中,回顧了巴爾乾地區的漫長歷史,以深刻的洞察力、以冷靜犀利的紀實筆觸,呈現了這一地區復雜的歷史變遷和民族關係以及背後大國勢力的競相角力,從奧斯曼征服到科索沃戰爭,巴爾乾一直扮演著歐亞政治版圖變化的重要力量。
作者簡介
(美)羅伯特·D.卡普蘭(Robert D.Kaplan) 著 趙秀福 譯
羅伯特·卡普蘭,美國有名智庫Stratfor公司的首席地緣政治分析家。 1952年生於紐約,長期為《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新共和》《華爾街日報》《靠前利益》等很好媒體撰寫評論,出版的著作有《阿拉伯人》《地球末日》《帝國的野蠻》《地中海之冬》《季風帝國》《地理的複仇》《在歐洲的陰影下》《南海困局》等。
趙秀福,山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作品《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杜威:宗教信仰與民主人本主義》《批評與文化理論種的關鍵問題》等。
目錄
●序曲:聖徒、恐怖分子、鮮血與聖水
部分
南斯拉夫:歷史的前奏曲
章 克羅地亞:“於是他們就可以去天堂”
第2章 舊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巴爾幹“西岸”
第3章 馬其頓:渴望摘星的手
第4章 白色的城市及其預言家
第二部分:羅馬尼亞:拉丁人激情的釋放
第5章 布加勒斯特雅典娜宮酒店
第6章 多瑙河的煩惱之角
第7章 摩爾達維亞:習慣於仇恨
第8章:德拉庫拉的城堡那邊的土地:布科維納有壁畫的修道院
第9章 特蘭西瓦尼亞的聲音
0章 特蘭西瓦尼亞的故事: 花衣吹笛人的孩子回到了哈默林
1章 最後的一瞥:蒂米甚瓦拉和布加勒斯特
第三部分:保加利亞:來自共產主義的拜占庭的故事
2章 他人身體的溫暖
3章 友誼的代價
4章 惡與善
第四部分:希臘:西方新娘,東方新郎
5章 告別薩洛尼卡
6章“佐巴,教教我。教我跳舞吧!”
7章 秘史
尾聲:通往阿德里安堡之路
歐羅巴一千年 打破邊界的歷史
作 者:(英)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 著 李榮慶 等 譯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頁 數:448頁
裝 幀:精裝
ISBN:9787208157583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社科作品讀者
11世紀,用以導航的指南針已存在,但直到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真正讓歐洲人踏上旅程的卻是對異域財富的嚮往。 1492—1500這八年時間,歐洲目睹了兩個新大陸的發現,並發現了通往亞洲的海上之路。
14世紀的黑死病,英國的年死亡率為77%,相當於“二戰”時452顆原子彈的殺*力。但對於倖存者,黑死病打開了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勞動力短缺撼動了等級制嚴格的中世紀社會結構,每個人在世間的位置不再由上帝命定了。
新年並不總在1月1日來臨。在16世紀甚至18世紀前,威尼斯的新年始於3月1日,英格蘭是3月25日,俄羅斯是9月1日,羅馬則是12月25日。
公民是指本國所有國民。但在19世紀前,有產的男人才有投票權,是法國的1848年革命才爭取到了男性普選權。而大多數歐洲女性,是在“一戰”後才有了投票權。
……
為了打破神聖、地理、等級、語言、時間等的邊界,11世紀到20世紀的歐洲,見證了這些努力,因此,才有了我們今天熟悉的現代生活。
然而,石化燃料即將告竭,生態環境日益惡劣,人類,還能繼續前行嗎?
內容介紹
本書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文學博士、倫敦大學學院檔案學碩士伊恩·莫蒂默對歐洲自11世紀至20世紀以來社會基本面貌、政治經濟發展、科技教育等方面所做出的全面梳理。作者將寫作重心放在了每個世紀與此前世紀相比較而言發生的變化之上,由此凸顯了歐洲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
這是一趟關於探險、發明、革命與劇變的旅程,莫蒂默教授娓娓道來,哪十個人、五十件大事,改變人類的生活。計算機的出現比全民教育更重要嗎?廢除奴隸制比發明計算機更重要嗎?還是發現美洲大陸蕞重要?是移動電話、冷凍食品、避孕方法,還是時鐘、槍支、印刷書籍的出現,改變人類的生活呢?
作者介紹
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 1967— ),英國歷史學家、作家。 1998年入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資深會員;2004年論文《醫生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he Doctors)獲皇家歷史學會亞歷山大獎。著有《漫遊中世紀的英格蘭》等著作。
目錄
譯序
致謝
引言
第一章 1001—1100 11世紀
西方教會的發展·和平·奴隸制的中止·結構工程
第二章 1101—1200 12世紀
人口增長·修道院網絡的擴張·知識復興·醫藥·法律規則
第三章 1201—1300 13世紀
貿易·教育·問責制·修道士·旅行
第四章 1301—1400 14世紀
黑死病·射擊戰·民族主義·方言
第五章 1401—1500 15世紀
大發現時代·時間計量·個人主義·現實主義和文藝復興自然主義
第六章 1501—1600 16世紀
印刷書籍和識字·宗教改革·火器·民間暴力的減少·歐洲帝國的建立
第七章 1601—1700 17世紀
科學革命·醫學革命·世界殖民·社會契約·中產階級的崛起
第八章 1701—1800 18世紀
交通和通訊·農業革命·啟蒙運動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工業革命·政治革命
第九章 1801—1900 19世紀
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交通·通訊·公共健康和衛生·攝影術·社會改革
第十章 1901—2000 20世紀
交通·戰爭·預期壽命·媒體·電子和電氣設備·未來的發明
第十一章 結論:哪個世紀變化最大?
穩定與變化·需求層次·社會變化與需求層次·小結·歷史的終結?
第十二章 後記:變化緣何重要?
附錄:人口數字估計
註釋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