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與周易
作 者:李可大 編
出 版 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頁 數:236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3263344
目錄
第一章 《周易》的基本知識
第一節 《周易》的基本概念
一、《周易》的名義
二、《周易》的概念
三、《周易》的性質
第二節 《易經》《易傳》和易學
一、《易經》
二、《易傳》
三、易學
第二章 《易經》概述
節 《易經》與占筮
一、卜與筮的概念
二、占筮與《易經》
第二節 《易經》的組成結構
一、基本結構
二、卦畫、卦名、卦辭、爻辭
第三節 八卦
一、八卦的概念
二、八卦的種類
第四節 六十四卦
一、六十四卦的概念
二、六十四卦的卦名
三、六十四卦的次序
第五節 卦象
一、卦象的概念
二、卦象的意義
第六節 卦爻辭
一、卦爻辭的概念
二、卦爻辭的內容
三、象辭之間的關係
四、卦爻辭的意義
第七節 《易經》的象、數、辭、義
一、象
二、數
三、辭
四、義
第三章 《易傳》概述
節 《易傳》的基本概念
一、《易傳》的定義
二、《易傳》的結構
三、《易傳》與《易經》的關係
第二節 《易傳》的內容
一、《彖傳》
二、《像傳》
三、《文言傳》
……
第四章 易圖學概述
第五章 易學的哲學思想
第六章 易學的思維方式
第七章 易學哲學與中醫學
第八章 易學思維與中醫學
第九章 易學像數學與中醫學
第十章 易圖學與中醫學
第十一章 歷代醫家對易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附錄】
《周易》
《醫易義》
內容簡介
易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學術的軸心。歷代易學家和哲學家,在解釋(周易》經傳時,往 往援引當時的哲學思想、社會、政治、倫道觀點,以及科學、宗教、文藝等知識和理論,以闡發易理。因此,中國古代的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宗教,尤其道家、自然科學、文學、美學、史學等,無不援引易理作為立論的依據。就哲學思想而言,歷代易學所闡發的太極觀念, 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宇宙論和本體論的理論基石。就思維方式而言,《易傳》所蘊藏的辯證思維、直觀思維和形象思維等,成為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典範。就自然科學而言,歷代 易學所闡發的陰陽五行觀,從漢朝以降,便成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化學和醫學都給予深刻的影響。《周易》研究,從經至傳至學的發展過程中,就理論思維的內容和形式來說,後來者居上,逐漸擺脫了占筮的內容,成為 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智慧的結晶。
關於《周易》與中醫學的關係,素......
作者簡介
李可大 編
李可大,中西醫結合臨床骨科博士後,遼寧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員,瀋陽市名中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李德新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主要學術任職: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第五工作組中方召集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審評專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神奇三學易道醫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423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74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字數:286000
內容簡介
《神奇三學易道醫》以經典為根本,探微索隱,發奧啟奇,頗多新意;不作離奇無稽之論,但發弘深有據之言;分別就《周易》《老子》《莊子》中的哲學內涵,原始醫學、易道二學對中醫藥文化的巨大影響,王冰以《易學》《老子》《莊子》的思想訓解《內經》《傷寒論》中的易學,以及明代醫家張介賓集諸家之大成創立“醫易學說”等專題,共設12章窮源竟委,以便比較全面、系統地展示易、道、醫三學相關、相融的發展過程。
作者簡介
何少初,男,1941年6月生,漢族,中共黨員,湖南省邵陽市人,1965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醫古文教研室主任、教授。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北京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醫古文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理事、專家委員會成員,毛澤東養生飲食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主要業績:是國家刊物《中醫教育》《高等教育學報》的創刊人之一。近20年,先後發表有關中國高等教育、中醫高等教育、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與哲學的論文100餘篇。個人專著《古代名醫解周易》(作為優秀圖書進入中國港台、日韓書肆,多次再版)、《神奇三學易·道·醫》和《中醫藥的<易>文化》,系統地論述了古代哲學對中醫藥的深廣影響;《神秘的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通覽》和《源說中醫藥》,展現了中醫藥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悠久歷史的長卷;《抱朴子妙言論養生》,全面介紹了道家養生學說;《新版醫古文導讀》和《骨傷針灸醫古文》,為廣大中醫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學習古典醫籍的方法與途徑;《太玄經校注》和《焦氏易林校注》,是對古代易學整理與研究的成果;《毛澤東的飲食文化》,對毛澤東的飲食理念、情愫、智慧、愛好及生活習慣,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雅廬詩集》,展示了作者大半生足跡和追求,也融匯了對祖國大好山河的歌頌。在古醫籍研究中創立的“古醫籍研究中的系統比較訓詁法”,被作為科研成果收入國家中醫文庫。曾榮獲“北京市高教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先後成為《中國教育專家名典》《世界優秀醫學專家人才名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世界名人錄》等數十部名錄的入典者。
目錄
第一章 古今易學研究概況之鳥瞰
第一節 先秦易學
一、西周初年至西周末年(前11-前8世紀)
二、春秋至戰國(前770-前221年)
第二節 漢代易學
第三節 魏晉隋唐易學
一、魏晉隋唐時期的易學流派
二、魏晉隋唐時期易學的分期
第四節 宋元易學
一、宋代易學
二、元代易學
第五節 明清易學
一、宋易階段
二、漢易階段——樸學易的形成
第六節 現代易學
一、現代易學研究的階段
二、現代易學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讀《易》技術述
第一節 《周易》的框架
第二節 《易經》的結構
第三節 《易傳》的結構
一、《易傳》的內容
二、《易傳》的學術價值
第四節 讀《易》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章 《周易》的哲學內涵
第一節 《周易》釋名
一、釋“週”
二、釋“易”
第二節 哲學與宗教
第三節 筮中的哲學
第四節 卦中的哲學
一、從“太極”到“八卦”這一裂變過程中的哲學內涵
二、《周易》卦爻反映世界的變化及其規律
三、《周易》卦中反映了對立統一的規律
第五節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
第四章 醫易相關之歷史沿革
第一節 《周易》醫易相關的本源
第二節 先秦援易入醫顯端倪
第三節 《內經》醫易結合的開山
第四節 漢代醫易相關結碩果
第五節 魏晉醫易相關僅一般
第六節 隋唐醫易相關譜新篇
第七節 宋代醫易相關無顯績
第八節 金元醫易相關發幽微
一、劉完素以“易”理髮“火熱論”之幽微
二、李果以“易”理髮“脾胃升降”學說及藥性之幽微
三、朱震亨以“易”理髮“相火論”之幽微
第九節 明代醫易相關成學說
一、孫一奎以“易”理論命門動氣
二、趙獻可以“易”理髮揮命門學說
三、張介賓集眾家之大成創“醫易學說”
第十節 清代醫易專著遺後學
一、葉天士“扶正重視先天、後天”
二、何夢瑤以卦象闡述醫理
三、章楠著《論易理》駁景岳
四、邵同珍著《醫易一理》補前人所未及
五、唐宗海著《醫易通說》,自成體系
第十一節 民國醫易研究轉低潮
第十二節 現代醫易研究展新局
第五章 《周易》與黃老之學
第一節 老莊易學與孔子《易傳》的異同
一、道家與《易傳》對宇宙的生成觀點不同
二、道家與《易傳》,皆以“陰陽”說《易》,觀點相同
第二節 魏伯陽與《周易參同契》
一、書名含義
二、魏伯陽寫這部書的目的
三、《周易參同契》的主要內容
四、《周易參同契》的基本理論
第六章 黃老之學與岐黃醫學
第一節 老莊重坤柔的思想
第二節 老莊的“虛無”“寂靜”觀念
第三節 “與天地同體”“與自然合一”的思想
第四節 “順從自然,持守天真”的思想
第七章 《易經》——岐黃醫學的源頭
第一節 乾卦內涵:天象與醫學
第二節 坤卦內涵:環境與醫學
第三節 人體的整體觀
第四節 養生與預防
第五節 解剖與生理
第六節 飲食與健康
第七節 婚嫁與生育
第八節 診治與醫理
第八章 《周易》與《黃帝內經》
第一節 《內經》的宇宙觀受《周易》的啟導
第二節 《周易》的對立統一觀是《內經》理論的基石
一、陰陽是岐黃醫學之本
二、陰陽是相對的
三、陰陽是互根的
四、陰陽是交感、升降的
五、陰陽是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
六、陰陽是協調中和的
第三節 《內經》吸取了《周易》的思維模式
一、“天人合一”,主客體同構的思維傾向
二、取像比類的思維格局
第九章 《周易》與《傷寒論》
第一節 《傷寒論》中的陰陽對立統一思想
第二節 《傷寒論》中的陰陽中和思想
第三節 《傷寒論》中的陰陽互根思想
第四節 《傷寒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第五節 《傷寒論》中的陰陽消長思想
第六節 《傷寒論》與《周易》的循環觀
第七節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理論淵源於《周易》和《內經》
一、《周易》六位說是《傷寒論》六經說之濫觴
二、《素問熱論》六經分證是《傷寒論》六經說之基礎
三、《傷寒論》六經辨證學說是對中醫理論的重大貢獻
第十章 王冰以《易》釋《內經》
第十一章 王冰以《老子》《莊子》釋《內經》
一、王冰引用《老子》《莊子》註解《素問》
二、《莊子》中的“神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第十二章 張介賓集諸家之大成創“醫易學說”
第一節 醫易學說,自成體系
第二節 “陰陽太極”,以為中心
第三節 以《易》論醫,內涵豐富
第四節 圖書易學,別具特色
精彩書摘
《神奇三學易道醫》:
從醫易相關研究的角度來看,明代堪稱碩果累累,著述頗豐,湧現了以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為代表的醫易匯通大家。宋以前,中醫理論的體係是以陰陽五行為架構的;到了明代,在宋明理學、易學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宋代首先流行起來的像數派的圖書易學,形成了很有影響的學術思潮,其中周敦頤所著的《太極圖》影響至深,醫學家們受其影響,將太極理論運用於人體,從而產生了中醫的“命門學說”。醫學家從“易有太極”之說,轉向生命起源的探討,人體之中存在陰陽,那麼產生陰陽的根源在哪裡?人體中有臟腑、經絡的存在,那麼臟腑、經絡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命門學說”開拓了中醫理論的新領域,是醫易結合所取得的一個劃時代的成就。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漫長發展後,至明代,才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醫易學說”。
一、孫一奎以“易”理論命門動氣
作為醫家,孫一奎不但醫理精深,醫術精湛,更是精通“易”理。這為他運用“易”理創命門學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與人論《易》,“為究乾坤之元,探有無之極,若懸河瀉水而莫可底止”;“孫君之於醫,亦可謂一以貫之矣”(史孟麟《赤水玄珠》序)。他徹悟《周易》的“陰陽變化之道”,“故能虛實實虛,虛實實虛故知變,知變則知常,知常然後生死人”(丁元薦《赤水玄珠》序)。其友人陳履祥贊日,“東宿(孫一奎之號)之於《易》也,深乎……東宿之書,以隨證用藥終焉,其又得太極生生之用矣”(《醫旨緒餘》後序)!
孫一奎的命門說頗具獨到之見,其胎息於《難經》中的有關論述,同時又受到《周易》哲學思想的影響。 《難經》對“命門”的論述是:“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周易》則論述太極和陰陽二氣動、靜變化而生成萬物。
1.孫一奎提出,人身的太陰就是兩腎問的命門原氣,即動氣。他說:“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二腎,如豆子果實,出土時兩瓣分開,而中間所生之根蒂,內含一點真氣,以為生生不息之機。命日動氣,又日原氣。禀於有生之初,從無而有。此原氣者,即太極之本體也。”他又指出,由於原氣屬陽,陽動則生;兩腎屬陰,陰靜則化,從而生化成其他臟腑;命門乃兩腎中動氣……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這是孫一奎對醫易結合的一大貢獻。
他還形像地闡述了命門的屬性,命門有如坎卦,一陽陷入二陰之中,是“坎中之陽”,是生命之本始,從而一反命門屬相火的傳統說法。
2.孫一奎認為,命門動氣是生生不息之根。人之所以生存,是“賴此動氣以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動則生,無是動則呼吸絕而物化矣”。他指出,若從根本來說,呼吸的原動力就是腎間動氣,即先天之氣。他說:“呼吸者,即先天太極之動靜,人之一身之原氣也。有生之初,就有此氣。默運於中,流運不息,然後臟腑得所司而行焉。”孫一奎的命門“動氣為生生不息之根”的觀點,不僅有廣泛的生理意義,而且對呼吸功能來說尤為重要。
孫一奎有關醫易的論述文章較多,內容豐富,且頗有建樹,成就顯著。 (孫一奎的醫易論,詳見《古代名醫解周易》第四章)。
二、趙獻可以“易”理髮揮命門學說
趙獻可也是一位擅長將“易”理運用於醫學的名家。他的家鄉浙江《鄞縣志》稱其“尤善於《易》而精於醫”。
隨著明代醫家對命門研究的日漸深化,不少人對《難經》的左腎、右命門之說抱有疑義,而且對命門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趙獻可以其卓識高見,獨樹一幟。
周易懸象 道德懸解
作 者:(清)黃元禦,任啟松 等
出 版 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01日
頁 數:364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3205610
內容簡介
本書為清代著名醫家黃元御所著《周易懸象》和《道德懸解》的合訂本。 《周易懸象》和《道德懸解》為黃氏孤本,這是次公開出版。
《周易懸象》內容概要:“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醫易相通,周易的智慧對中醫的辯證思維有著深刻的影響。正如黃元御所說:“淵妙以至於此,水盡山窮,別開天地。”黃元禦將《周易》經文重新編排,結合傳統醫理,並詳加註解。
《道德懸解》內容概要:這是黃元禦應朋友之請,又有感於《道德經》傳寫錯訛,節次顛倒,經義宏博,闡釋不清,而對《道德經》做的重新校對、編排和註解。 “萬物負陰以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的哲學觀滋養了中醫的哲學觀。
學術界評價《周易懸象》《道德懸解》頗具特色,可為易、道研究的一家之說。
作者簡介
校注者:任啟松,網名醫醫金針,安徽濉溪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承庭訓,家學淵源。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臨證數十年,漸臻融通之境。先生由易人醫,遍讀古今醫書,不得其要。後讀黃元禦醫書十一種,如拾舊物,而明醫易一理,別無二致。懸象觀物,諸般藏象脈理,如洪爐點雪,通徹洞明。退休後,於北京平心堂等門診懸壺濟世。
先生治病立足一元盈縮之象,合於四象樞土之行。臨證立方獨尊仲景,同時融會黃元禦、鄭欽安、周慎齋、胡慎柔之學。用藥每法經方,不出仲景規矩。
目錄
序
周易懸像上經
卷一
卦 乾
第二卦 坤
第三卦 屯
第四卦 蒙
第五卦 需
第六卦 訟
第七卦 師
第八卦 比
第九卦 小畜
第十卦 履
卷二
第十一卦 泰
第十二卦 否
第十三卦 同人
第十四卦 大有
第十五卦 謙
第十六卦 豫
第十七卦 隨
第十八卦 蠱
第十九卦 臨
第二十卦 觀
卷三
第二十一卦 噬嗑
第二十二卦 賁
第二十三卦 剝
第二十四卦 复
第二十五卦 無妄
第二十六卦 大畜
第二十七卦 頤
第二十八卦 大過
第二十九卦 坎
第三十卦 離
周易懸像下經
卷四
第三十一卦 咸
第三十二卦 恆
第三十三卦 遁
第三十四卦 大壯
第三十五卦 晉
第三十六卦 明夷
第三十七卦 家人
第三十八卦 睽
第三十九卦 蹇
第四十卦 解
卷五
第四十一卦 損
第四十二卦 益
第四十三卦 夬
第四十四卦 姤
第四十五卦 萃
第四十六卦 升
第四十七卦 困
第四十八卦 井
第四十九卦 革
第五十卦 鼎
第五十一卦 震
第五十二卦 艮
卷六
第五十三卦 漸
第五十四卦 歸妹
第五十五卦 豐
第五十六卦 旅
第五十七卦 巽
第五十八卦 兌
第五十九卦 渙
第六十卦 節
第六十一卦 中孚
第六十二卦 小過
第六十三卦 既濟
第六十四卦 未濟
卷七
繫辭傳 上
繫辭傳 下
卷八
文言傳上
乾
坤
文言傳下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噬嗑
复
大過
咸
解
損
困
鼎
節
中孚
說卦傳上
說卦傳下
序卦傳上
序卦傳下
雜卦傳
周易文化與中醫學
作 者:孟慶雲 編著 著作
出 版 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頁 數:177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3241199
目錄
●引言 從科學和文化的眼光看醫易相關
上篇 《周易》與易學
第一章 《周易》的名稱
第二章 《周易》的作者和威書年代
第三章 易學體系
一、《易經》《易傳》和《易緯》
二、卦與爻――周易的符號象徵
三、八卦
四、六十四卦
五、卦辭和爻辭
六、河圖與洛書
七、太極與太極圖
八、占筮法
第四章 《周易》的觀念
一、象與觀物取像的觀念
二、萬物交感的觀念
三、發展變化的觀念
四、中道觀念
五、道器觀
第五章 《易》學演變及學術流派
下篇 《周易》與中醫學
第一章 從《周易》陰陽到中醫陰陽
一、陰陽觀念的起源
二、《周易》的陰陽學說
三、中醫陰陽學說的基本規律
第二章 《周易》與中醫學的有機論人體觀
一、人與天地相應
二、陰陽交感,升降相因
三、人與自然節 律同步,臟氣法時
四、《易》數與人體階段發育模式
第三章 《周易》對中醫理論的三次影響
一、《內經》承啟幹《周易》
二、在漢代像數學影響下構建了“七篇 大論”
三、從太極圖的思維中創立了命門學說
第四章 《周易》與《黃帝內經》中的藏象學說
一、藏象的三元構建
二、《內經》的三種藏象
三、《內經》藏象學說的意義
第五章 《周易》與《傷寒論》
一、從六象論人體到六爻之變推疾病的六經
二、模擬卦的病證模型
三、《周易》的中和觀與《傷寒論》之“和”
第六章 《周易》與中醫各家學說
一、《周易》萬物交感觀念與胎教
二、八卦與小兒變蒸學說
三、壯水益火說與坎離水火論
四、乾元與溫補學派
五、腎水―心火既濟說
六、八綱八法說
第七章 《周易》像數學與子午流注
一、從象教的納甲到針灸的納甲法
二、像數學的納支與子午流注的納子法
三、流註八法、飛騰八法與靈龜八法
第八章 《周易》的太極全息觀與中醫滲斷
一、《周易》的全息思維模式
二、中醫學全息藏象論
三、太極全息觀與中醫診斷學
第九章 《周易》與辨證論治
一、從《周易》的三才觀到臨證的三因制宜和治隨證轉
二、從《易》“象”到辨證論治的“效”與“意”
三、從占筮法的三參合證到辨證論治的四診合參
四、《周易》的“辨物正言”與辯證思維
第十章 《周易》與衛生保健
一、解剖生理與疾病的記述
二、從預測到預防
三、養生、康復與氣功
四、食養、食療與飲食衛生
第十一章 (周易)對中醫學發展的負面作用
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本書概介了《周易》及易學的發生髮展以及64卦、太極、河圖、洛書、推佔原理等,進而闡發並釋然了醫易相關,包括陰爻陽爻與陰陽學說;“生生之謂易”與天人合一的生命觀;藏像是依《係詞》的“像其物宜”之論而“立像盡意”;易的“變動不居”與辨證論治;易學對中醫學演進的三次影響;構建《內經》理論,發生了五運六氣理論幾資蘊了各家學說的發展。
作者簡介
孟慶雲 編著 著作
孟慶雲,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從事中醫藥理論與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及教學工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973”計劃第二屆專家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專家組諮詢專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主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榮譽教授,中國中醫信息學會養生分會會長。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傳統醫學卷》第二版副主編,《中國中醫藥年鑑》資深編委等。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著有《中醫理論淵藪》《孟慶雲講中醫經典》《孟慶雲講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百話》等,主編《中國中醫藥發展五十年》等。
易脈合解
出版社: 山東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76317版次:1
商品編碼:12860124
包裝:平裝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9-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1
字數:140000
內容簡介
能用《易》者,謂知《易》也。作者融匯古今易學名家解經的精華參晤和個人見解,解釋《周易》卦、爻辭,深入淺出,使讀者在經文方面知其所以然,如《周易》入門的良師;對研究《周易》的方法論進行了闡述,是研究易學的指南,可以開闊人生思路,完善處世哲學。作者創立《周易》在中醫切脈診斷方面應用的理論——卦脈,**了治療偏癱的穴位,醫案匯集辨證施治的驗方,使中醫學者開卷有益,有學術參考價值。
目錄
上篇《周易》古經今解
《周易》概說
《周易》經文解釋
乾第一
坤第二
屯第三
蒙第四
需第五
訟第六
師第七
比第八
小畜第九
履第十
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同人第十三
大有第十四
謙第十五
豫第十六
隨第十七
蠱第十八
臨第十九
觀第二十
噬嗑第二十一
賁第二十二
剝第二十三
复第二十四
無妄第二十五
大畜第二十六
頤第二十七
大過第二十八
坎第二十九
離第三十
成第三十一
恆第三十二
遁第三十三
大壯第三十四
晉第三十五
明夷第三十六
家人第三十七
睽第三十八
蹇第三十九
解第四十
損第四十一
益第四十
央第四十三
始第四十四
萃第四十五
升第四十六
困第四十七
井第四十八
革第四十九
鼎第五十
震第五十一
艮第五十二
漸第五十三
歸妹第五十四
豐第五十五
旅第五十六
巽第五十七
兌第五十八
渙第五十九
節第六十
中孚第六十一
小過第六十二
既濟第六十三
未濟第六十四
下篇 易醫卦脈論
卦脈總論
卦脈分論
一、傳統脈診法
二、卦脈診法
三、中醫相關理論
四、針灸治療偏癱的獨創穴位
五、六十四卦脈及畢林德醫案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