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圖解舌診臨證實錄+ 中醫望診與舌診彩色圖解(共2冊)
NT$ 1495  

圖解舌診臨證實錄+ 中醫望診與舌診彩色圖解(共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圖解舌診臨證實錄


作  者:王季藜,王冰 編


出 版 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1日


頁  數:544


裝  幀:精裝


ISBN:9787521426885


主編推薦

“有諸內者,必形於外。 ”“望以目察,聞以耳佔,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昔日,扁鵲望色辨候,洞見膏肓,開望診察病辨證之先河。中醫望、聞、問、切四診,舌診又乃望診之中獨具特色的辨證方法。故曰:“內外雜證,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危急疑難之頃,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按,而以舌為憑。” 王季藜主任醫師、教授,祖籍湖北省襄陽人氏,畢業於原河南中醫學院(現為河南中醫藥大學),拯厄於仲景故里南陽郡鄧州市,勤求古訓,上下求索,博採眾方,仁心仁術,防病未然,醫人無數,......

目錄

●總論

第一章舌診基礎知識

第一節舌的解剖與生理

第二節舌與經絡

第三節舌與五臟的分屬部位與診法

第二章舌苔的消長、分佈、潤燥與其他

第一節舌苔的消長與分佈

第二節舌苔的潤燥

第三節舌苔的滑澀

第四節舌苔的腐膩

第五節舌苔的厚薄

第六節舌苔的有根與無根

第七節六經人常態與舌象

第八節染舌苔

各論

第三章舌苔與分類辨證

第一節白苔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二節黃苔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三節灰苔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四節黑苔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四章舌質與分類辨證

第一節舌質淡白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二節舌質紅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三節舌質絳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四節舌質紫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五節舌質灰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六節舌質青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七節舌質藍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八節舌質黑與分類辨證施治

第五章舌態與分類辨徵施治

第一節吐舌

第二節弄舌

第三節蛇舌

第四節囓舌

第五節舌縱

第六節舌硬

第七節舌顫

第八節戰舌

第九節舌歪

第十節舌疳

第十一節舌瘡

第十二節舌炎

第十三節舌筍

第十四節舌衄

第十五節舌喑

第十六節舌緩

第十七節舌短

第十八節結舌

第十九節舌縮

第二十節舌本縮

第二十一節舌謇

第二十二節舌澀

第二十三節舌麻

第二十四節舌痺

第二十五節舌腫

第二十六節舌腫強

第二十七節舌脹

第二十八節胖大舌

第二十九節齒痕舌

第三十節舌軟

第三十一節舌痿

第三十二節瘦癟舌

第三十三節中痞舌

第三十四節地圖舌

第三十五節木舌

第三十六節舌強

第三十七節舌本強

第三十八節舌本脹強

第三十九節舌爛

第四十節舌本爛

第四十一節舌本燥

第四十二節邊舌

第四十三節舌癰

第四十四節舌卷

第四十五節舌生裂紋

第四十六節舌下痰包

第四十七節匏舌

第四十八節中樞性舌癱

第四十九節周圍性舌癱

第五十節雀舌

第五十一節重舌

第五十二節舌柱

第五十三節舌岩

第五十四節死舌

第五十五節其他

第六章舌苔、舌質、舌態與辨證施治

第一節舌苔與舌質辨證施治

第二節舌質與舌態分類辨證施治

第七章舌象與職業病

第一節舌苔墨綠色

第二節舌苔藍色

第三節舌質藍色

第四節舌質紫色

第五節舌顫

第六節舌麻

第八章舌象辨證鑑別證治

第一節六經辨證與舌象鑑別證治簡表

第二節衛氣營血辨證與舌象鑑別證治簡表

第三節三焦辨證與舌象鑑別證治簡表

第四節臟腑辨證與舌象鑑別證治

第五節虛實寒熱辨證與舌象鑑別證治簡表

第六節新感寒邪、瘟邪辨證與舌象鑑別診斷簡表

第七節雜病辨證與舌象鑑別證治簡表

附錄舌診拾遺

第一節舌與保健

第二節診色歌

第三節察舌辨證四字歌

第四節察舌辨證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依據歷代有關舌診著書為源流,又集歷代醫籍論述舌診之精華,結合教學、臨床與科研實踐經驗加以總結,系統地介紹了舌象的發病機理、辨證診斷及治療方法,是一部舌診學的新著。書稿內容豐富,分為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共計八章,圖文並茂,均配以典型病案的舌象彩色圖片,有助於讀者學習、理解,臨床實用性較強,可供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醫師、醫藥學院校師生教學和醫藥科研工作者,以及廣大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更是臨床醫師手中所推薦。

中醫望診與舌診彩色圖解


作  者:劉文蘭 主編 著


出 版 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9月01日


頁  數:129


裝  幀:精裝


ISBN:9787122324047


目錄

●第一章望診的基礎知識/1

第一節什麼是望診/1

第二節望診的原理和意義/1

一、評價健康狀態/1

二、判斷疾病部位/2

三、分析病情輕重/2

四、辨別病邪性質/2

第三節望診的內容和方法/2

一、望診的內容/2

二、望診的方法/3

三、望診的注意事項/3

1.要注意正常狀態與病理狀態的區別/3

2.注意動態觀察/3

第二章全身望診/4

第一節望神/4

一、望神的概念/4

1.廣義之神/4

2.狹義之神/4

二、望神的意義/4

1.了解精、氣、血、津液的狀態/4

2.了解臟腑的功能/5

3.了解形體的強弱/5

4.判斷病情和預後/5

三、望神的要點/5

1.兩目/5

2.神情/5

3.氣色/5

4.體態/6

四、神的類型及意義/6

1.得神/6

2.少神/6

3.失神/7

4.假神/7

5.神亂/8

第二節望色/8

一、望色的概念及意義/8

1.望色的概念/8

2.望色的意義/9

二、色的分類/9

1.常色/9

2.病色/10

三、五色主病/11

1.青色/11

2.赤色/12

3.黃色/13

4.白色/14

5.黑色/15

第三節望形體/16

一、形體強弱/16

1.形體強壯/16

2.形體衰弱/16

二、形體胖瘦/17

1.形胖食少/17

2.形胖食多/17

3.形瘦食少/17

4.形瘦食多/17

5.大肉陷下/17

三、體質類型/18

1.偏陰質/18

2.偏陽質/18

3.陰陽平和質/18

第四節望姿態/19

一、望姿態原理/19

二、望姿態內容及意義/19

1.姿勢異常/19

2.動態異常/20

第三章局部望診/22

第一節望頭部/22

一、望頭部原理/22

二、望頭形/22

1.巨顱/22

2.小顱/22

3.方顱/22

三、望囟門/23

1.囟門凸出/23

2.囟門凹陷/23

3.囟門遲閉/23

四、望頭部動態/23

五、望頭髮/23

1.頭髮色澤/23

2.脫髮/24

第二節望面部/25

一、望面部原理/25

二、望面部內容及意義/25

1.面腫/25

2.腮腫/26

3.面脫/26

4.口眼斜/26

第三節望目/27

一、望目原理/27

二、望目色/27

三、望目形/29

1.目胞浮腫/29

2.眼窩凹陷/29

3.眼球突出/29

4.針眼/29

5.眼丹/29

四、望目態/30

1.瞳孔縮小/30

2.瞳孔散大/30

3.瞪目直視/30

4.目睛上視/30

5.斜視/31

6.閉目障礙/31

7.眼瞼下垂/31

第四節望耳/31

一、望耳原理/31

二、望耳色澤/31

1.正常耳/31

2.耳輪淡白/31

3.耳輪紅腫/32

4.耳輪青黑/32

5.耳輪乾枯焦黑/32

三、望耳形態/33

1.正常耳廓/33

2.耳廓瘦薄/33

3.耳輪乾枯萎縮/33

4.耳輪肌膚甲錯/33

四、望耳道/33

第五節望鼻/34

一、望鼻原理/34

二、望鼻色澤/34

1.正常鼻/34

2.鼻頭色白/34

3.鼻頭色紅/34

4.鼻頭色青/34

5.鼻頭色微黑/35

6.鼻頭色黃晦暗/35

三、望鼻形態/36

1.鼻頭紅腫生癤/36

2.酒渣鼻/37

四、望鼻道變化/37

1.鼻流清涕/37

2.鼻流膿涕/37

3.鼻腔出血/37

4.鼻息肉/37

第六節望口唇/38

一、望口唇原理/38

二、望口唇色澤/38

1.正常口唇/38

2.唇色淡白/38

3.唇色紅赤/38

4.唇色青紫/39

5.唇色青黑/39

6.唇色櫻桃紅/39

三、望口唇形態/40

1.兔唇/40

2.口唇乾燥/40

3.口角流涎/40

4.口唇糜爛/41

5.口瘡/41

四、望口唇形態/42

1.口開而不閉/42

2.口閉而難開/42

3.上下口唇緊聚/42

4.口/42

5.口振/42

第七節望齒與齦/43

一、望齒與齦原理/43

二、望齒/43

1.正常牙齒/43

2.牙齒乾燥/43

3.牙關緊閉/43

三、望齦/44

1.正常齒齦/44

2.齒齦淡白/45

3.齒齦紅腫/45

4.齒齦出血/46

第八節望咽喉/46

一、望咽喉原理/46

二、望咽喉方法/46

三、望咽喉色澤/46

1.正常咽喉/46

2.咽喉紅腫/46

3.咽喉漫腫,色淡紅/46

四、望咽喉形態/47

1.扁桃體紅腫化膿/47

2.白喉/47

第九節望頸項/47

一、望頸項原理/47

二、望頸項內容/48

1.正常頸項/48

2.癭瘤/48

3.瘰癧/48

4.頸項強硬/48

5.頸項軟弱/48

6.頸靜脈怒張/48

第十節望胸脅/48

一、望胸脅原理/48

二、望胸脅內容/49

1.正常胸脅/49

2.扁平胸/49

3.桶狀胸/49

4.雞胸、漏斗胸、肋如串珠/49

5.一側胸廓塌陷/50

6.一側胸廓膨隆/50

第十一節望腹部/51

一、望腹部原理/51

二、望腹部內容/51

1.正常腹部/51

2.臌脹/51

3.舟狀腹/52

第十二節望腰背/53

一、望腰背原理/53

二、望腰背內容/53

1.正常腰背/53

2.脊柱後凸/53

3.後背彎曲,兩肩下垂/54

4.脊疳/54

第十三節望四肢/54

一、望四肢原理/54

二、望四肢內容/54

1.四肢腫脹/54

2.四肢萎縮/55

3.膝部紅腫/55

4.鶴膝風/55

5.“X”型腿/55

6.“O”型腿/56

7.足內翻/56

8.足外翻/57

9.小腿青筋暴露/57

10.梭狀指/58

11.杵狀指/58

12.指甲淡紅/58

13.指甲淡白/59

14.指甲色青/59

15.指甲色黃/59

16.指甲白斑/60

17.指甲形狀改變/60

第十四節望皮膚/61

一、望皮膚原理/61

二、望皮膚色澤/61

1.正常皮膚/61

2.皮膚發赤/61

3.白癜風/62

4.皮膚色黑而晦暗/62

5.皮膚乾枯/62

6.肌膚甲錯/62

三、望皮膚形態/63

1.水腫/63

2.陽斑/63

3.陰斑/63

4.麻疹/63

5.風疹/64

6.癮疹/64

7.水痘/64

8.熱氣瘡/65

9.濕疹/65

10.纏腰火丹/66

11.癰/66

12.疽/67

13.疔瘡/68

14.癤子/68

第十五節望痰/69

一、望痰原理/69

二、望痰內容/69

1.白痰質稀量多/69

2.白痰質稠量多/69

3.黃痰/69

4.痰中帶血/69

5.膿血痰/69

第十六節望涎/69

一、望涎原理/69

二、望涎內容/70

1.小兒口角流涎/70

2.口角流涎,伴口眼斜/70

第十七節望小兒食指絡脈/70

一、望小兒食指絡脈原理/70

二、望小兒食指絡脈方法/71

三、望小兒食指絡脈內容/71

1.正常小兒食指絡脈/71

2.絡脈沉隱/71

3.絡脈浮露/71

4.絡脈色淡/71

5.絡脈鮮紅/72

6.絡脈紫紅/72

7.絡脈色青/72

8.絡脈僅顯於風關/73

9.絡脈達於氣關/73

10.絡脈直達指端/73

第四章望舌/74

第一節舌診概說/74

一、舌的結構/74

二、舌診原理/75

三、舌診方法/75

四、正常舌象/76

第二節望舌質/76

一、舌神/76

1.榮舌/76

2.枯舌/77

二、舌色/77

1.淡紅舌/77

2.淡白舌/78

3.紅舌/79

4.絳舌/80

5.青紫舌/81

三、舌形/82

1.老、嫩舌/82

2.胖、瘦舌/83

3.齒痕舌/84

4.點、刺舌/84

5.裂紋舌/85

四、舌態/86

1.痿軟舌/86

2.強硬舌/87

3.歪斜舌/87

4.顫動舌/88

5.吐弄舌/88

6.短縮舌/88

第三節望舌下絡脈/89

一、舌下絡脈的概念及觀察方法/89

1.舌下絡脈的概念/89

2.舌下絡脈的觀察方法/89

二、正常舌下絡脈/89

三、異常舌下絡脈/90

1.舌下絡脈增粗/90

2.舌下絡脈變細/90

第四節望舌苔/91

一、苔質/91

1.薄、厚苔/91

2.潤、燥苔/91

3.膩、腐苔/92

4.剝苔/93

5.有根、無根苔/94

二、苔色/95

1.白苔/95

2.黃苔/96

3.灰黑苔/97

第五章常見心血管疾病證候與舌象/98

第一節真心痛/98

1.真心痛氣虛血瘀證/98

2.真心痛寒凝心脈證/100

3.真心痛氣虛血瘀證/101

4.真心痛痰熱瘀結證/102

第二節胸痺/103

1.胸痺氣滯心胸證/103

2.胸痺氣虛血瘀證一/104

3.胸痺:氣虛血瘀證二/105

4.胸痺氣虛血瘀證三/106

5.胸痺氣虛血瘀證四/107

6.胸痺氣虛血瘀證五/108

7.胸痺氣虛血瘀證六/109

8.胸痺氣虛血瘀證七/110

9.胸痺痰瘀互結證一/111

10.胸痺痰瘀互結證二/112

11.胸痺痰瘀互結證三/113

12.胸痺痰熱腑實證/114

13.胸痺陽虛血瘀證/115

14.胸痺心血瘀阻證一/116

15.胸痺心血瘀阻證二/117

16.胸痺痰瘀腑實證/118

第三節心悸/119

1.心悸肝腎陰虛證/119

2.心悸陰虛火旺證/120

3.心悸氣虛血瘀證一/121

4.心悸氣虛血瘀證二/122

5.心悸痰熱腑實證一/123

6.心悸痰熱腑實證二/124

7.心悸心血不足證一/125

8.心悸心血不足證二/126

9.心悸肝腎陰虧證/127

10.心悸心血瘀阻證一/128

11.心悸心血瘀阻證二/129

內容簡介

望診是中醫診斷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望診中因舌象反映內髒病變較為準確,因而形成了中醫特色診法之一舌診。

本書結合《中醫診斷學》本科規劃教材內容,從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等方面,對望診與舌診的內容及所主病證進行了詳細介紹。同時編者團隊從多年的臨床診療和研究資料中精選了300餘幅具有典型特徵的望診和舌診照片,以及一批真實舌診病例,方便讀者直觀地學習運用望診、舌診的基本技能。本書可作為中醫初學者、臨床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學習望診、舌診知識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劉文蘭 主編 著

劉文蘭,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師從季紹良教授。從事中醫診斷學的教學、科研與臨床工作至今,現任中華中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等。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SCI論文2篇。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中醫常見病四診及證候病理基礎的研究。臨床從事婦科、消化系統疾病、肝膽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治療。在中醫望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

圖解舌診臨證實錄+ 中醫望診與舌診彩色圖解(共2冊)
NT$1495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