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叢書(16本)有:
混沌裡放出光明:黃公望的渾樸畫風
別無歸處是歸處:吳鎮的「漁父」畫題
源上桃花無所不在:倪瓚的空間創造
溫暖的溪岸:沈週畫的平和智慧
乞兒唱蓮花落 唐寅的視覺典故
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畫的淺近趣味
澹若秋江影:陳道複畫的「幻」境
道在戲謔:徐渭的“墨戲”
四天無遮:董其昌畫的空相
十指間的娉婷:陳洪瑤的高古畫境
忽有山河大地:龔賢筆下的“荒原”
世界蓮花裡:八大山人的「涉事」哲學
思清格老:吳曆畫的「老」格
總在微茫慘淡處:惲壽平畫的「亂」相
江花隨我開:石濤畫的“躁”
一枝瘦骨寫空山:金農畫的金石氣
內容簡介
「文人畫的真性」(十六冊)是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套書,透過研究元明以來十六位畫家,探討支配文人畫發展的根本因素——文人畫的真性問題。全書文筆雅緻、思慮深遠,深具可讀性。
作者選擇了元代以來的黃公望、倪瓚、惲壽平、八大山人等十六位代表畫家,透過其文人畫作和藝術人生,全景勾勒文人畫的精神世界,探討文人畫的“真性”,並總結劃分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得勢」「得韻」「得性」。 《文人畫的真性》語言明暢優美,不同於一般藝術史論的專業拗口,深具可讀性,作者致力精微卻又於細微處見知著,多有撥雲見月的妙論。
十六本書中每本討論一個關鍵性問題。如透過倪雲林討論「幽絕」;透過文徵明討論「淺近」;透過陳洪瑤討論「高古」;等等。十六本書,十六位畫家,十六個觀照,合而形成對文人畫真性問題的總體闡述,引發對形成文人畫的本質因素——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關注,富有理論深度和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