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戰:歐洲,1939—1945》
著 者:[英] 理查德 奧弗里Richard Overy
譯 者:劉亞飛 字 數:765 千
書 號:ISBN 9787522515434 頁 數:824
出 版:九州出版社 印刷 張:51.5
尺 寸:155毫米×240毫米 開 本:1/16
裝 幀:精裝
內容簡介
大規模轟炸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位於後方的民眾也不再安全,死神將隨時從天而降。針對平民的戰略轟炸使得這場戰爭變得前所未有的殘酷,尤其是盟軍對納粹德國佔領下的歐洲城市實行的轟炸行動殺死了大量無辜民眾,這也使得這場反對法西斯統治的正義之戰蒙塵。本書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轟炸行動最深入翔實的研究,作者幾乎窮盡了目前解密的一切檔案資料,並結合當時的新聞報導與眾多親歷者的講述與回憶,將二戰中每一場重大轟炸行動的點點滴滴都展現在讀者面前。翻開本書,我們得以重溫當年軍政首腦的抉擇博弈,民眾在災難面前的掙扎求生,了解轟炸是如何影響了這場大戰的走向,以及它帶來了怎樣的道德困境。
編輯推薦
一部關於戰略轟炸的真實歷史,英國《每日電訊報》《新政治家》年度圖書,入圍坎蒂爾歷史獎。
著者簡介
理查德 奧弗里(Richard Overy),二戰史領域知名權威,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英國國家學術院士。著有許多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作品,榮獲包括赫塞爾-蒂爾特曼歷史獎、沃爾夫森歷史獎、坎蒂爾歷史獎在內的諸多獎項。曾任職於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目前為艾克希特大學歷史學教授。
媒體推薦
這部大作如今必定被視為關於轟炸戰的權威著作……這可能是21世紀出版的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重要的一本書。
——《衛報》
這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書籍……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難以置信……清醒而現實地評估了(轟炸)對交戰國和受難平民的影響。很難想像有比這更透徹的敘述了:一部傑作。
——理查德·J.埃文斯,《新政治家》
一段非凡而影響深遠的歷史……第一次完整敘述了發生在歐洲的轟炸戰。奧弗里研究的範圍十分廣泛,同時又進行了深入充分的挖掘,這本書的可讀性也很高
——《旁觀者》
這是一本紮實、清晰、一絲不苟的軍事史著作……這本書值得一讀。
——丹瓊斯,《每日電訊報》
目錄
序 言 I
序 章 轟炸保加利亞 1
第一章1940年前的轟炸戰:虛構的與真實的 19
第一部 德軍的轟炸戰
第二章第一次空中戰略進攻:1940年9月至1941年6月 5日
從華沙到巴黎 58
“來自英國的麻煩” 65
“英格蘭攻勢” 72
第一次戰略進攻 89
「轟炸機學校」:德國在1941 年至1945 年的轟炸行動 115
第三章堅持 英國社會與空中閃電戰 125
構築新前線:1939 年至1940 年 127
救援和防空洞 140
把轟炸的破壞減到最小 156
「赫爾人民情緒穩定」:空中閃電戰期間的士氣問題 169
繼續堅持:1941 年至1945 年的轟炸 186
第四章不為人知的章節:對蘇聯城市的轟炸 199
「名副其實的戰爭」:東線的空軍 201
對甦的「空中閃電戰」 215
「烏拉爾轟炸機」的命運:1943年至1944年 229
第二部分 「最偉大的戰鬥」:盟軍轟炸歐洲
第五章魔法師的學徒:1939年至1942年的轟炸機司令部 241
“大幹一場”,1939 年至1940 年 243
德國人的演示:1940 年至1941 年 259
危機中的轟炸機司令部:1941 年至1942 年 269
哈里斯和美國人 284
第六章聯合轟炸:德國1943年至1945年 307
卡薩布蘭卡指示 308
一次聯合作戰? 1943年1月至7月 312
蛾摩拉行動:漢堡的毀滅 331
德國上空的僵持 343
「德國空戰」:1944年 362
釋放颶風:1944 9月至1945年5月 381
審視廢墟:1945年 402
第七章總體戰的邏輯:轟炸下的德國社會 413
社區的自我保護 414
「重大災難」:1942 年至1943 年 430
經濟奇蹟 452
「德國會崩潰嗎?」:1944 年至1945 年 468
第八章義大利:轟炸和言語的戰爭 487
告別杜黑:義大利的轟炸戰 488
馬耳他:「地球上遭到轟炸最多的地方」 497
「火車大延誤」:1940年至1943年的盟軍轟炸 512
「必轟炸」:解放義大利 530
第九章轟炸朋友和轟炸敵人:德國的新秩序 549
擾亂「新秩序」 550
法國:以轟炸得自由 557
東歐:除了奧斯威辛,全部都要轟炸 583
鹿特丹再次遭到轟炸 597
第三部 “最嚴重的失算”?
第十章轟炸的得與失 611
後 記 經驗與教訓的得與失:戰後世界的轟炸 635
註 釋 645
參考文獻 771
致 謝 769
出版後記 803
《滑鐵盧:決定歐洲命運的四天》
出版社: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ISBN:9787513926249
版次: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頁碼:581頁
出版時間:2019-10-01
用紙:膠版紙
編輯推薦
◎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精細入微地重新評估了滑鐵盧戰役;
◎引用了大量新近史料,正確考慮困擾滑鐵盧戰役的種種爭議;
◎不限於英軍,致力於闡述各國軍隊的角色,盡可能客觀公正;
◎不僅完整深入地描述了滑鐵盧戰役,更有足夠的細節,兼具各國著名將領與普通士兵和民眾的生活和思想掠影,向讀者傳達戰爭的真實感;
◎附錄列有詳細的戰役序列
內容簡介
1815年6月15—18日,法軍和反法聯軍在布魯塞爾附近進行了3場決定歐洲命運的戰鬥。在滑鐵盧戰役200週年之際,蒂姆·克萊頓透過廣泛引用新近發現的史料,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精細入微地重新評估了滑鐵盧戰役這一陳舊的傳奇,力圖揭示整場戰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實次序,以便正確考慮困擾滑鐵盧戰役的種種爭議,同時致力於闡述各方觀點,從法國人、德意志人、荷蘭人和比利時人,以及英國人的角度描繪了滑鐵盧戰役的全景圖,由此盡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國軍隊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公正記述。這本書也生動地講述了在馬匹、步槍和大砲混雜的時代最後一次重要的戰役中那些遭遇瘋狂行軍、極端惡劣天氣、殘酷的戰鬥,卻仍然具備非凡勇氣的人的故事,向普通讀者展現參戰者的生活和思想掠影,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場戰役。
作者簡介
克萊頓(Tim Clayton)畢業於劍橋大學,是英國華威大學的副研究員和古文物學會的成員。他寫過多本軍事史著作,例如《海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潛水艇精彩絕倫的故事》(Sea Wolves: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Britain's WW2 Submarines)和《海員:使大不列顛統治海洋的人》 (Tars: The Men Who Made Britannia Rule the Waves)。他是暢銷書作者,曾獲2008年度英國海事基金會蒙巴頓獎等獎項。
目錄
序言 這場以「小時」計量的短暫戰役 1
第一部 備戰
1 紫羅蘭的季節 3
2 惡魔出籠 8
3 榮譽、自由與和平 13
4 鷹鉤鼻佬接手指揮 21
5 普魯士人 28
6 勇者的榮譽 36
7 世間的渣滓 44
8 情報 54
9 等待入侵法國 61
10 法軍的行動 69
11 鎮靜 75
第二部分 入侵尼德蘭
12 法軍越過邊境 83
13 普軍前哨遭到攻擊 90
14 沙勒羅瓦的陷落 96
15 日利、戈斯利與弗拉訥的前哨戰 102
16 法軍與普軍的營地 109
17 里士滿公爵夫人的舞會 115
18 進軍命令 124
19 皇帝的命令 131
20 奧蘭治親王在四臂村 138
21 從布里遠眺 142
22 拿破崙改變計畫 147
23 奈伊對尼德蘭人的攻擊 152
24 對聖阿芒和利尼的試探性攻擊 158
25 不要有半點遲疑 167
26 細紅線 170
27 槍托和刺刀 179
28 奈伊的第二次攻勢 185
29 聖阿芒 194
30 德隆的進軍 200
31 近衛軍參戰 207
32 克勒曼的衝鋒 214
33 布呂歇爾的撤退 220
34 威靈頓的攻勢 224
35 燈下計議 231
36 時不我待 236
37 失去線索 243
38 四臂村的早晨 248
39 通往蒙聖讓之路 255
40 陣線後的恐慌 264
41 天空打開了水閘 269
42 普魯士人的進軍 278
43 尋找早餐 283
44 顫抖吧,暴君! 290
45 陣地 295
第三部 滑鐵盧之戰
46 法軍的計劃 307
47 對烏古蒙的第一次攻擊 311
48 察覺普軍的蹤跡 319
49 大砲陣 323
50 德隆的攻擊 330
51 克拉貝的衝鋒 336
52 王室旅的衝鋒 340
53 聯合旅的衝鋒 345
54 法軍的反擊 350
55 約翰范德勒爵士旅的衝鋒 355
56 普魯士人在哪裡? 361
57 大砲陣的重建 366
58 快逃命! 373
59 拿破崙準備第二次進攻 377
60 公尺約的衝鋒 383
61 洛博與普魯士人 390
62 騎兵大衝鋒 393
63 拉艾聖的陷落 402
64 火砲與戰馬 410
65 普軍的推進 417
66 緩慢但無疑 422
67 齊滕的進攻 432
68 普朗斯努瓦 436
69 最後的預備隊 443
70 近衛軍敗退 447
71 正前方,毫無疑問 452
72 追擊 459
73 勝利!勝利! 465
74 陣亡者名單 470
75 妻子 478
76 這場悲慘戰爭的影響 481
結語 最艱苦的一戰 488
致謝 506
註 50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