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 理想與現實(全2冊)
(美)埃里克方納 著 王希 譯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頁 數:1612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0230926
編輯推薦
《美國史:理想與現實》是一部通史著作。在時間跨度上,它涵蓋了迄今為止的美國的全部歷程,從前殖民時代一直貫穿到21世紀初。在主題方面,它將美國□□的各個重要側面,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思想、社會和環境等,都納入「自由」史的敘事之中,並注重討論這些側面相互之間的關係。
本書根據原書第四版(2014年版)譯出,所做的重要的修訂是增補了試圖展示美國史的內容。同前兩版一樣,本版各章的「自由之聲」包括了兩篇文獻,但對文獻的選擇做了一些調整,以反映本版對□□史的強調。各章之後的參考書目也隨之更新,以反映新的學術成果。此外,各章中也加入了新圖像,以擴展對讀本中提到的關鍵思想和□□人物的視覺表現。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新美國史學」的結晶,作者以「自由」為主線,採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視角,將新社會史的研究成果融入對經典美國史學題目的重新詮釋之中,凸顯被傳統史學所無視的美國群體的經驗,呈現了一種以多元互動的□□觀來重建的美國通史。全書的史實多而有序,繁而清晰,敘述流暢,既有細緻入微的史學描述,也有入木三分的精湛分析,令人難忘的故事與發人深省的思想各領風騷但又交相輝映。
作者簡介
艾瑞克‧方納(Eric Foner,1943— ),當代美國深具影響力的歷史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威特‧柯林頓歷史學講席教授(榮休),曾任美國歷史學家組織主席(1993)和美國歷史學會主席(2000)。在美國內戰與重建史、奴隸制史、美國政治文化史等領域中成就斐然,著述甚豐。代表作有《自由土地、自由勞動、自由人:內戰前共和黨的意識形態》《潘恩與革命時期的美國》《重建:美利堅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美國自由的故事》《烈火中的考驗:亞伯拉罕·林肯與美國奴隸制》《自由之路:「地下鐵路」秘史》和《第二次建國:內戰與重建如何重鑄了美國憲法》等。
譯者簡介:
王希,美國賓州印第安納大學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北京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2008—2020)。著有《民主的考驗:黑人選舉權與北部共和黨人(1860—1910)》《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譯有《美國自由的故事》《美國歷史:理想與現實》;新編著包括《在美國教史》《重新認識美國:來自當代的反思》。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部 1763年前的美洲殖民地
第一章 一個新大陸
第二章 英屬美洲的開始,1607—1660年
第三章 創建盎格魯人的美洲,1660—1750年
第四章 奴隸制、自由與 1763 年前的帝國之爭
第二部 一個新國家,1763—1840年
第五章 美國革命,1763—1783年
第六章 內部革命
第七章 創造一個新的國家,1783—1791年
第八章 鞏固共和國,1791—1815年
第九章 市場革命,1800—1840年
第十章 美國民主,1815—1840年
第三部 奴隸制、自由與聯邦的危機,1840—1877年
第十一章 特殊的體制
第十二章 改革的年代,1820—1840年
第十三章 分裂的國家,1840—1861 年
第十四章 自由的新生:內戰,1861—1865年
第十五章 「何謂自由?」:重建,1865—1877年
第四部 走向世界,1870—1920 年
第十六章 美國的鍍金時代,1870—1890年
第十七章 自由在國內與國外的界限,1890—1900年
第十八章 進步時代,1900—1916年
第十九章 為保障民主而戰:美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1920年
第五部 大蕭條與戰爭時代,1920—1953年
第二十章 從商業文化到大蕭條:20 世紀20年代,1920—1932年
第二十一章 新政,1932—1940年
第二十二章 為四大自由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年
第二十三章 美國與冷戰,1945—1953年
第六部 什麼樣的國家? 1953—2012年
第二十四章 一個富裕的社會,1953—1960年
第二十五章 六十年代,1960—1968年
第二十六章 保守主義的勝利,1969—1988年
第二十七章 全球化時代的成就與失落,1989—2000年
第二十八章 一個新世紀與新危機
精彩書摘
以史為鑑
「只有在暮色降臨時,密涅瓦的貓頭鷹才會展翅起飛」 。密涅瓦是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這句話是說,歷史事件的意義只有在事件完全結束之後,才能變得清晰可見。現在要來評估9•11對美國生活造成的全面影響以及它所引發的美國國內和海外的變化的長期後果,仍然為時過早。 就2012年而言,與20年前冷戰結束時人們的估計相比,世界局勢彷彿變得更加的不穩定。反恐戰爭的結束似乎遙遙無期。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前途未卜,而曾經長期作為美國在那一地區親密盟友的巴基斯坦,也遭遇了嚴重的政治動盪。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的長期衝突也看不到終結的日子。因為美國人將它的主要對手薩達姆•侯賽因政權連根拔掉了,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力量得以加強,似乎正在尋求擁有核武器,而美國則發誓要阻止這一可能的發生,新的衝突也許可能因此而起。世界上其他地區也對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令人生畏的問題。北韓已經掌握了核武器,並拒絕接受放棄核武器的國際壓力。中國快速成長的經濟實力已經對美國的顯赫地位構成了一種挑戰。沒有人能夠預測,這些危機和挑戰,或其他尚未想像到的危機和挑戰,將如何解決。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美國將繼續捲入世界上每個地區的事務。就2010年而言,美國在全球各地擁有這樣或那樣的軍事基地1000多個,不同形式的美國士兵駐紮在全世界大約175個國家之中。美國情報機構的研究顯示,到2025年,美國仍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它擁有的經濟和軍事優勢將顯著降低。隨著類如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以主要強國的身份出現在世界舞台上,一個「多極世界」將取代這個美國霸權曾經不受置疑的時代。目前仍在持續的全球金融危機將如何影響這些發展仍有待觀察。然而,十分清楚的是,9•11和它所帶來的後果將新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國自由的歷史中那些核心要素之上。如同在過去一樣,無論作為個人或一個民族,自由在美國人的自我感覺和認知中佔有極為核心的地位。美國人繼續在一個被自由的概念所規範的政治環境中就當代問題展開辯論。的確,如同過去一樣,自由始終是一個不斷生長演變的概念,它的定義是允許有爭議的, 它的界限永遠不是固定不變的或一勞永逸的。自由既不是自動得以實施的,也不是自動得以改正的。它不能被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東西,它的保存需要永久的警惕,尤其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 半個多世紀以前,非裔美國詩人蘭斯頓•休斯曾要求美國人既要為他們享有的自由感到驕傲,又要同時記住自由總是不完整的:
像自由 (freedom) 這樣的字
說出來甜蜜動聽美妙無雙
在我心弦的深處
自由日夜在歌唱
像自由 (liberty) 這樣的字
令我忍不住哭泣悲傷
你若知道我的經歷
就會明白我為何如此悲傷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我很高興有機會將本書介紹給中國讀者。 《美國史:理想與現實》是一部關於美國歷史的通史性著作,故事從歐洲人最早對新大陸的探險和征服開始,一直講述到21世紀初期,它的中心主題是不斷變化的美國自由的內容與形式。
正如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曾經觀察到的,歷史「所關切的不僅僅只是過去,甚至並不主要是過去。恰恰相反,歷史的偉大力量來自於我們始終懷著它這一事實……即在我們所在所在所做的一切之中,歷史的身影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每一世代都會重新書寫歷史,學者之間也會針對歷史解釋的基本問題而意見相左。
《美國史:理想與現實》提供的是一部關於美國歷史事實的敘事,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歷史解釋。它所強調的事件、個人和主題,在我看來,都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它希望同時關注那些聲名顯赫的領袖人物和平凡普通的美國人的經歷,並關注那些構成美國社會的不同群體的歷史經歷。
將這部敘事連貫起來的是自由這個主題。美國人當然不是地球上唯一的熱愛自由的人民。在20世紀,我們見證了發生在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爭取自由的鬥爭。然而,正是因為自由的思想在美國生活中佔據了極為中心的位置,如果不了解自由在美國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我們就無法懂得美國社會。
關注自由概念本身擁有的相互衝突的定義,關注不同群體如何為爭取自己所理解的自由而進行的鬥爭,是一種將美國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的方式。在美國的政治語言中,「自由」是一個核心詞。自由並非只有一種亙古永恆的表現形式,它的定義也不是單一的或固定不變的。事實上,美國歷史的相當大一部分就是一個圍繞著自由展開辯論、表示異議和鬥爭的故事。例如美國革命、美國內戰和冷戰等危機永久改變了自由的思想。不同群體為享有更大的自由而提出的要求也同樣改變了美國自由的內涵。自由的內涵不光是透過國會辯論和政治學說來建構的,同時也是透過發生在種植園內、罷工糾察線上、普通人家的客廳裡甚至臥室中的事件得以建構的。對一些美國人來說,自由一直是一種被學者所稱的“心靈習性”,一種人們可以理所當然地享受,卻很少去分析和研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對其他美國人來說,自由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權利,而是一種相距甚遠但能激發他們為之做出極大犧牲所爭取的目標。
在關於誰有權享有自由賦予的恩惠的問題上,美國人一直存有分歧。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自由的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內,美國曾剝奪了許多本國公民的自由。非白人群體極少享有過白人所享有的通往自由的通道。女性也沒有享有與男性同等的自由。同理,透過少數種族、婦女和其他群體為爭取更大自由所做的努力,美國自由的內容和經驗得以深化和轉化,自由的觀念也因此延伸到新的領域之中。
但美國歷史不是一部從自由走向更大自由的光榮史詩。正如廢奴主義者托馬斯·溫特沃斯·希金森在美國內戰後指出的,「革命也有可能開倒車」。自由可以透過爭取而獲得,但也可能遭到剝奪。在今天,如同以往一樣,自由的代價是保持永久的警覺。
本書的修訂版加入了關於宗教在美國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與美國自由的聯繫的深入討論。在當今,美國宗教史研究已經成為美國歷史寫作中一個富有活力的分支領域,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關於政府與宗教的關係、關於宗教自由的界定的辯論。讀者可在全書中發現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新資料,從對清教新英格蘭時代的政教關係的延伸討論,到一個新加入的章節,我在其中討論了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義襲擊如何引發了關於伊斯蘭教在美國生活中的角色的深層爭議。直到今天,這場辯論仍在美國繼續進行。
在21世紀初,自由繼續在美國政治與社會生活和美國思想中佔據中心位置。我希望這個讀本能能為中國讀者提供一個清楚的、關於美國歷史以及它的核心主題——自由——的敘事。如同美國生活一樣,美國自由將繼續是多樣性的、不斷受到質疑的,並且不斷變化的。也許,本書能夠幫助激發一場關於自由的界定以及自由的未來的國際討論。我相信這樣的討論必將使中美兩國人民都能從中受益。
艾瑞克·方納
201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