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五燈會元 (全3冊) 普濟 著 繁體字豎排本
NT$ 1698  

五燈會元 (全3冊) 普濟 著 繁體字豎排本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主图-01.jpg


五燈會元(上中下冊)——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


作者:(宋)普濟 著,蘇淵雷 點校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9-02


ISBN:9787101005363


版次:1


裝幀:平裝


語言:繁體中文


頁碼:1419


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五燈會元(繁體豎排版)(套裝共3冊)》包括:《中國佛教典籍選刊:五燈會元(繁體豎排版)(上冊)》、《中國佛教典籍選刊:五燈會元(繁體豎排版)(中冊)》和《中國佛教典籍選刊:五燈會元(繁體豎排版)(下冊)》。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約自東漢明帝時開始傳人中國,但在當時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玄學結合起來,有了廣泛而深入的傳播。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形成了眾多的宗派,在社會、政治、文化等許多方面特別是哲學思想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時佛教已經中國化,完全具備了中國自己的特點。而且,隨著印度佛教的衰落,中國成了當時世界佛教的中心。宋以後,隨著理學的興起,佛教被宣佈為異端而逐漸走向衰微。但是,佛教的部分理論同時也被理學所吸收,構成了理學思想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直到近代,佛教的思想影響還在某些著名思想家的身上時有表現。總之,研究中國歷史和哲學史,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哲學史,佛教是一項重要內容。佛學作為一種宗教哲學,在人類的理論思維的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因此,應當重視佛學的研究。


目錄


點校凡例

題詞

上冊

七佛

毘婆屍佛

屍棄佛

毘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西天祖師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毯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提多迦尊者

七祖彌遮迦尊者

八祖婆須蜜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肋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鳴尊者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侯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章次列於東土祖師

東土祖師


……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中冊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下冊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景德傳燈錄(全3冊)


作  者:[宋]道原,尚之煜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語言:中文繁體


頁  數:1312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1157420





內容簡介


《景德傳燈録》,三十卷,為北宋 真宗朝道原所撰禪宗燈史,此書集錄自七佛至禪宗歷代諸祖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傳燈法系,為宋代“五燈”之首。書成之後,道原詣闕上進,真宗命楊億諸人加以刊定,敕準編入大藏流通,故此書在宋、元、明、清各代流行極廣,對教界文壇都有很深的影響。 《景德傳燈錄》是研究禪宗史、思想史的重要資料,對於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流傳、地域突破、思想認同皆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此次整理出版採取點校的形式,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所收元 延祐本(此簡稱大正本)為底本,以《四部叢刊·三編》所收“宋代三合本”(此簡稱四部本)為主校本,以《中華大藏經》所收《趙城金藏》(此簡稱趙城本)、中華書局《五燈會元》本(此簡稱中華本)為參校本。對底本文字有疑有異者,先對照主校本,次對照參校諸本,並出校記。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北宋道原撰,記錄自過去七佛至法眼文益禪師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傳燈法系,尤詳於南嶽懷讓(八卷)、青原行思(十三卷)兩個系統,是研究禪宗形成、發展及流傳不可或缺的史料。體制上,《景德傳燈錄》融合譜錄體與記言體為一統,以譜錄為經,以記言為緯,嚴整而靈動。


此次點校以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所收元延佑本(簡稱大正本)為底本,以四部叢刊三編所收“宋代三合本”(簡稱四部本)為主校本,以中華大藏經第七十四卷所收趙城金藏本(簡稱趙城本)為參校本。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者,鄭州新鄭人也,姓王氏。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三十詣嵩岳受戒。初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次遊諸講肆,歷聽《楞伽》《華嚴》,入《中》《百》門觀,精練玄義。後扣大寂之室,頓然忘筌,得遊戲三昧。


……


師見僧斫木,師乃擊木三下,僧放下斧子歸僧堂。師歸法堂,良久卻入僧堂,見前僧在衣缽下坐。師云:“賺殺人!”僧問:“師歸丈室,將何指南?”師云:“昨夜三更失卻牛,天明失卻火。”


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師在方丈與杉山嚮火次,師云:“不用指東指西,直下本分事道來。”杉山插火著叉手立,師云:“雖然如是,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有僧問訊,叉手而立。師云:“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師云:“太僧生。”僧無對。


一僧洗缽次,師乃奪卻缽。其僧即空手而立,師云:“缽在我手裡,汝口喃喃作麼?”僧無對。


師因入菜園見一僧,師乃將瓦子打之。其僧回顧,師乃翹足,僧無語。師便歸方丈,僧隨後入,問訊雲:“和尚適來擲瓦子打某甲,豈不是警覺某甲?”師云:“翹足又作么生?”僧無對。後有僧問石霜雲:“南泉翹足意作么生?”石霜舉手雲:“還恁麼無?”


師示眾雲:“王老師要賣身,阿誰要買?”一僧出雲:“某甲買。”師云:“他不作貴價,不作賤價,汝作么生買?”僧無對。臥龍代云:“屬某去也。”未山代云:“是何道理?”趙州代云:“明年來與和尚縫個布衫。”


師與歸宗、麻谷同去參禮南陽國師,師先於路上畫一圓相,雲:“道得即去。”歸宗便於圓相中坐,麻谷作女人拜。師云:“恁麼即不去也。”歸宗雲:“是什麼心行?”師乃相喚回,不去禮國師。玄覺雲:“只如南泉恁麼道,是肯底語?不肯語?”雲居錫雲:“比來去禮拜國師,南泉為什麼卻相喚回?且道古人意作么生?”


師問神山:“作什麼?”對雲:“打羅。”師云:“手打?腳打?”神山雲:“請和尚道。”師云:“分明記取,舉似作家。”洞山別雲:“無腳手者始解打羅。”


有一坐主辭師,師問:“什麼處去?”對雲:“山下去。”師云:“第一不得謗王老師。”對雲:“爭敢謗和尚?”師乃噴水,雲:“多少?”坐主便出去。先雲居雲:“非師本意。”先曹山雲:“賴也。”石霜雲:“不為人斟酌。”長慶雲:“請領語。”雲居錫雲:“坐主當時出去,是會不會?”


師一日掩方丈門,將灰圍卻門外,雲:“若有人道得即開。”或有祗對,多未愜師意。趙州雲:“蒼天。”師便開門。


師因玩月次,有僧便問:“幾時得似遮個去?”師云:“王老師二十年前亦恁麼來。”僧云:“即今作么生?”師便歸方丈。


陸亙大夫問云:“弟子從六合來,彼中還更有身否?”師云:“分明記取,舉似作家。”陸又謂師曰:“和尚大不可思議,到處世界皆成就。”師云:“適來總是大夫分上事。”陸異日又謂師曰:“弟子亦薄會佛法。”師便問:“大夫十二時中作么生?”陸雲:“寸絲不掛。”師云:“猶是階下漢。”師又云:“不見道有道君王不納有智之臣。”


……


作者介紹


[宋]道原,尚之煜


宋吳郡承天寺永安禪寺禪師,得法於天台德昭,為法眼文益徒孫。曾入京摹印大藏經,又撰成《景德傳燈錄》上進,真宗為示褒獎,賜太宗著述與新譯經,並賜承天寺額,允許承天寺永安院每年聖節剃度一僧。尚之煜,男,1945年生,1968年畢業於天津師大中文系,退休前擔任過邯鄲國棉二廠的教育處處長兼任邯鄲紡織電大校長。整理有《碧巖錄》《從容錄》《人天眼目》《老子道德經解》等禪宗典籍。


目錄


景德傳燈錄序

重刊景德傳燈錄狀

西來年表

景德傳燈錄卷第一

敘七佛

毘婆屍佛

屍棄佛

毘舍浮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天竺一十五祖內一祖旁出無錄

第一祖摩訶迦葉

第二祖阿難

第三祖商那和修

第四祖優波毱多

第五祖提多迦

第六祖彌遮迦

第七祖婆須蜜

第八祖佛陀難提

第九祖伏馱蜜多

第十祖脅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

第十三祖迦毘摩羅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

……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法苑珠林校注


作  者:(唐)釋道世 著;周叔迦,蘇晉仁 校注 著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01日


頁  數:2914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1024845


內容簡介


《法苑珠林校注(套裝共6冊)》包括《中國佛教曲籍選刊法苑珠林校註一》《中國佛教曲籍選刊法苑珠林校註二》《中國佛教曲籍選刊法苑珠林校註三》《中國佛教曲籍選刊法苑珠林校註四》《中國佛教曲籍選刊法苑珠林校註五》《中國佛教曲籍選刊法苑珠林校註六》共六冊。本為類書體。引文注有出典,探明出於某經、某諭或某害。其耳聞目擎、無記載可述者,亦敘明依某人所靚。具見出處有徵,不為虛構,甚合史法。因而自四庫著錄以來,清代漢學家特重此書,各家藏害志亦多著錄。


目錄


第一冊

校註記略

校注敘錄

校注凡例

重刊法苑珠林序

法苑珠林序

卷一

劫量篇

小三災部

述意部

疫病部第二

刀兵部第三

饑饉部第四

相生部第五

對除部第六

第二大三災部

時量部

時節部第二

壞劫部第三

成劫部第四

卷二

三界篇第二

四洲部

述意部

會名部第二

地量部第三

山量部第四

界量部第五

方土部第六

身量部第七

壽量部第八

衣量部第九

優劣部第十

第二諸天部

辨位部

會名部第二

業因部第三

受生部第四

界量部第五

卷三

身量部第六

衣量部第七

壽量部第八

住處部第九

廣狹部第十

莊飾部第十一

奏請部第十二

通力部第十三

身光部第十四

市易部第十五

婚禮部第十六

飲食部第十七

僕乘部第十八

眷屬部第十九

貴賤部第二十

貧富部第二十一

送終部第二十二

卷四

日月篇第三

述意部

星宿部第二

日宮部第三

月宮部第四

寒暑部第五

照用部第六

虧盈部第七

升雲部第八

震雷部第九

擊電部第十

降雨部第十一

失候部第十二

地動部第十三

卷五

六道篇第四

諸天部

述意部

會名部第二

受苦部第三

報謝部第四

感應綠

晉居士史世光

晉沙門釋慧嵬

宋崙氏有二女

魏沙門釋曇鸞

魏居士掾弦超

梁沙門釋慧韶

第二人道部

述意部

會名部第二

住處部第三

業因部第四

貴賤部第五

貧富部第六

受苦部第七

感應綠

孔子長十尺大九圍

伍子胥長一丈大十圍

呂光長八尺四寸

龍伯國人長三十丈

天之東西南北極人各長三千萬丈

秦始皇時有大人長五丈

僬僥國人長三尺

天竺國人皆長一丈八尺

襄武縣有大人現長三丈餘

東南有人其長七尺

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

秦襄王時有人長二十五丈六尺

大秦國人長一丈五尺

短人國男女皆長三尺

侏儒國人長三四尺

又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

東北極諍人長九寸

王莽時有人長一尺餘

涸澤生慶忌

涸小水精生蚯

第三阿修羅部

述意部

會名部第二

住處部第三

業因部第四

眷屬部第五

衣食部第六

戰瞓部第七

感應緣

瞻波國修羅窟大頭仙人

南印度婆毗吠伽論師祈見蒲勒

摩伽陀國有一人見修羅女

……

三、法苑珠林補遺

五燈會元 (全3冊) 普濟 著 繁體字豎排本
NT$1698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