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精)
作 者:郭浩//李健明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頁 數:279
裝 幀:精裝
ISBN:9787521716054
內容介紹
本書展現了的中國色彩文化傳承,讀之重獲中國傳統色之美。中國古代漢語中顏色詞的豐富代表了華夏文明的進化高度。豐富的顏色詞由詩詞、典籍、史書、字書、藥典、佛經等傳承至今,但散漫難尋,《中國傳統色》梳理、歸納384種中國傳統色色名,有據可查,有典可尋。又從十幾萬件故宮館藏文物中,根據24節氣72物候精選96件應時應節應色的文物,以手繪方式複原、呈現文物被磨損的色彩,提取中國傳統色色譜。
通過色彩感受文學作品的瑰麗。 《紅樓夢》中黛玉穿“月白繡花小毛皮襖”“楊妃色繡花錦裙”是怎樣的風姿?李白寫下“日照香爐生紫煙”時,香爐上升騰的紫煙是怎樣的虛渺?通過書中呈現的顏色,能夠得到直接的答案。影視作品中展現的色彩,也能在書中得到考證,觀影閱讀,兩相對照,更增一分樂趣,比如《延禧攻略》採用的“乾隆色譜”,確有其事:月白、官綠、水紅等色在書中都有收錄。
以色彩連接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織染、天象、地理、礦物、植物,不一而足。 “?,帛青經縹緯。一曰育陽染也”,這種經線為靛、緯線為縹的織物織法和顏色與當今牛仔布一樣。 《史記·天官書》講 “辰星之色:春,青黃;夏,赤白;秋,青白;冬,黃而不明”,四時星辰之色竟然有這樣大的不同。
設計、繪畫相關行業強需求!設計師與畫師對色彩有職業的偏好,書中的每一種傳統色都標註了CMYK和RGB色值,書末附有完整中國傳統色色譜,並額外贈送24節氣色色卡;本書由雅昌承印,色彩校訂專業。契合專業人士與愛好者的根本需求。洛可可(LKK)創新設計集團董事長、洛客(LKKER)設計平台創始人賈偉!
目錄
002 春色季語
立春
013 黃白遊 松花 緗葉 蒼黃
015天縹 滄浪 蒼筤 縹碧
017 流黃 栗殼 龍戰 青驪
019 海天霞 縉雲 纁黃 珊瑚赫
雨水
021 盈盈 水紅 蘇梅 紫莖屏風
023 葭灰 黃埃 老僧衣 玄天
025 黃河琉璃 庫金 缊韨 紫甌
027 歐碧 春辰 碧山 青青
驚蟄
029 赤緹 朱草 綪茷 順聖
031 桃夭 楊妃 長春 牙緋
033 黃栗留 梔子 黃不老 枳黃
035 青鸞 菘藍 青黛 紺蝶
春分
037 皦玉 吉量 韶粉 霜地
039 夏籥 紫磨金 檀色 赭羅
041 黃丹 洛神珠 丹雘 水華朱
043 青冥 青雘 青緺 騏驎
清明
045 紫蒲 赬紫 齊紫 凝夜紫
047 凍縹 春碧 執大象 苔古
049 香爐紫煙 紫菂 拂紫綿 三公子
051 琅玕紫 紅躑躅 魏紅 魏紫
穀雨
053 昌榮 紫薄汗 茈藐 紫紶
055 蒼葭 庭蕪綠 翠微 翠虯
057 碧落 挼藍 青雀頭黛 螺子黛
059 露褐 檀褐 緅絺 目童子
060 春之故宮美
062 春之中國色
066 夏色季語
立夏
077 青粲 翠縹 人籟 水龍吟
079 地籟 大塊 養生主 大雲
081 溶溶月 紹衣 石蓮褐 黑朱
083 朱顏酡 苕榮 檎丹 丹罽
小滿
085 彤管 渥赭 唇脂 朱孔陽
087 石發 漆姑 芰荷 官綠
089 仙米 黃螺 降真香 遠志
091 嫩鵝黃 鞠衣 鬱金裙 黃流
芒種
093 筠霧 瓷秘 琬琰 青圭
095 鳴珂 青玉案 出岫 風入松
097 如夢令 芸黃 金埒 雌黃
099 曾青 ?靘 璆琳 瑾瑜
夏至
101 赩熾 石榴裙 朱湛 大繎
103 月魄 不皂 雷雨垂 石涅
105 扶光 椒房 紅友 光明砂
107 山礬 玉頩 二目魚 明月璫
小暑
109 騂剛 赬霞 赬尾 朱柿
111 天球 行香子 王芻 藎篋
113 赤靈 丹秫 木蘭 麒麟竭
115 柔藍 碧城 藍采和 帝釋青
大暑
117 夕嵐 雌霓 絳紗 茹藘
119 蔥青 少艾 綺錢 翠樽
121 石蜜 沙餳 巨呂 吉金
123 山嵐 淥波 青楸 菉竹
124 夏之故宮美
126 夏之中國色
130 秋色季語
立秋
141 竊藍 監德 蒼蒼 群青
143 白青 竹月 空青 太師青
145 縞羽 香皮 雲母 佩玖
147 麴塵 綠沈 絞衣 素綦
處暑
149 退紅 櫻花 丁香 木槿
151 餘白 蘭苕 碧滋 蔥倩
153 雲門 西子 天水碧 法翠
155 桑蕾 太一餘糧 秋香 老茯神
白露
157 凝脂 玉色 黃潤 縑緗
159 蕉月 千山翠 結綠 綠雲
161 藕絲秋半 蒼煙落照 紅藤杖 紫鼠
163 黃粱 蒸栗 射干 油葫蘆
秋分
165 卵色 葭菼 冰台 青古
167 欒華 大赤 佛赤 蜜褐
169 孔雀藍 吐綬藍 魚師青 軟翠
171 淺雲 素採 影青 逍遙遊
寒露
173 醽醁 翠濤 青梅 翕赩
175 九斤黃 杏子 媚蝶 韎韐
177 東方既白 紺宇 佛頭青 花青
179 弗肯紅 赤璋 繭色 密陀僧
霜降
181 銀硃 胭脂蟲 朱櫻 爵頭
183 甘石 迷樓灰 鴉雛 煙墨
185 十樣錦 檀唇 瓊琚 棠梨
187 蜜合 假山南 紫花布 沉香
188 秋之故宮美
190 秋之故宮美
194 冬色季語
立冬
205 半見 女貞黃 絹紈 薑黃
207 蔥犗 二綠 銅青 石綠
209 黃琮 茶色 伽羅 蒼艾
211 藕絲褐 葡萄褐 蘇方 福色
小雪
213 龍膏燭 黪紫 胭脂水 胭脂紫
215 小紅 岱赭 鶴頂紅 朱殷
217 月白 星郎 晴山 品月
219 明茶褐 荊褐 駝褐 椒褐
大雪
221 粉米 縓緣 美人祭 鞓紅
223 米湯嬌 草白 玄校 綟綬
225 雀梅 油綠 莓莓 螺青
227 暮山紫 紫苑 優曇瑞 延維
冬至
229 銀紅 蓮紅 紫梅 紫礦
231 咸池 紅? 蚩尤旗 霽紅
233 鶯兒 禹餘糧 姚黃 蛾黃
235 濯絳 墨黪 驖驪 京元
小寒
237 酇白 斷腸 田赤 黃封
239 丁香褐 棠梨褐 朱石栗 棗褐
241 秋藍 育陽染 霽藍 獺見
243 井天 正青 扁青 ?色
大寒
245 紫府 地血 芥拾紫 油紫
247 骨縹 青白玉 綠豆褐 冥色
249 肉紅 珠子褐 鷹背褐 麝香褐
251 石英 銀褐 煙紅 紫誥
252 冬之故宮美
254 冬之中國色
256 參考文獻
263 中國傳統色色譜
中國傳統色(色彩通識100講)
作 者:郭浩 著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頁 數:217
裝 幀:平裝
ISBN:9787521728835
內容介紹
中國傳統色,是古人觀察山川日月、草木魚虫記錄下的風雅,也是融於生活的詩意。桑葉初生、荷葉色黃,都可被稱作“緗葉”;夕陽薄霧籠罩遠山所現紫色,名為“暮山紫”;黎明時分高空天色,即“東方既白”;黃河水色金黃閃光,稱作“黃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為“庫金”;甘黃古玉色,也叫作“蒸栗”……傳統色來自天地萬物的具象,也來自古人心靈的意象,是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語言。
《中國傳統色:色彩通識100講》以散文小講的形式,將歷史上100種傳統色的源流典故娓娓道來。漢代“育陽染”其色近今之牛仔布;古晉高僧僧服多用“木蘭”色,以木蘭樹皮為染料,呈深褐,持重謙卑;唐代名相魏徵所釀綠酒“翠濤”,色澄碧,唐太宗有詩讚曰“千日醉不醒”;《金瓶梅》寫到各種銀紅物件,比甲、汗巾、香袋、衫子、襖兒,可見其色嫵媚……傳統色是來自自然的瑰寶,亦是綴連器物與文明的千年絲線。
100種顏色,搭配100幅精美實物照片,實物與色彩一一對應,呈現真實可觀的色彩之美,還原深淺不一的西瓜紋路、典雅的瓷器、浩瀚深邃的夜空與星辰……重現古人抒懷手中器物、眼中景緻的情境——“輕如松花落金粉”,見到松花色,也就意會了李白寫下詩句時的情思。
內文獨特100幅超大色塊設計,帶來強烈的感官衝擊,令人醉迷於傳統美學之中。附贈100色可撕式色片兩張。顏色按色系排列,每片可單獨撕下用於色彩比對,既方便設計需求,也為生活中色彩應用提供趣味道具。
目錄
黃白遊 014
第二 松花 016
第三 天縹 018
第四 緗葉 020
第五 流黃 022
第六 海天霞 024
第七 纁黃 026
第八 玄天 028
第九 黃河琉璃 030
十 庫金 032
十一 缊韨 034
十二 歐碧 036
十三 順聖 038
十四 牙緋 040
十五 梔子 042
十六 黃不老 044
十七 柘黃 046
十八 菘藍 048
十九 紺蝶 050
第二十 紫磨金 052
第二十一 赭羅 054
第二十二 黃丹 056
第二十三 青雘 058
第二十四 青緺 060
第二十五 齊紫 062
第二十六 凝夜紫 064
第二十七 三公子 066
第二十八 魏紅 068
第二十九 螺子黛 070
第三十 朱顏酡 072
第三十一 檎丹 074
第三十二 丹罽 076
第三十三 官綠 078
第三十四 嫩鵝黃 080
第三十五 鞠衣 082
第三十六 鬱金裙 084
第三十七 瓷秘 086
第三十八 芸黃 088
第三十九 雌黃 089
第四十 曾青 092
第四十一 璆琳 094
第四十二 朱湛 096
第四十三 大繎 098
第四十四 椒房 100
第四十五 二目魚 102
第四十六 木蘭 104
第四十七 柔藍 106
第四十八 帝釋青 108
第四十九 吉金 110
第五十 竊藍 112
第五十一 群青 114
第五十二 太師青 116
第五十三 麴塵 118
第五十四 綠沈 120
第五十五 退紅 122
第五十六 櫻花 124
第五十七 木槿 126
第五十八 西子 128
第五十九 天水碧 130
第六十 秋香 132
第六十一 綠雲 134
第六十二 藕絲秋半 136
第六十三 蒸栗 138
第六十四 淺雲 140
第六十五 翠濤 142
第六十六 東方既白 144
第六十七 弗肯紅 146
第六十八 繭色 148
第六十九 密陀僧 150
第七十 銀硃 152
第七十一 胭脂蟲 154
第七十二 爵頭 156
第七十三 十樣錦 158
第七十四 蜜合 160
第七十五 紫花布 162
第七十六 半見 166
第七十七 絹紈 168
第七十八 石綠 170
第七十九 伽羅 172
第八十 蘇方 174
第八十一 福色 176
第八十二 胭脂水 178
第八十三 月白 180
第八十四 駝褐 182
第八十五 鞓紅 184
第八十六 米湯嬌 186
第八十七 綟綬 188
第八十八 暮山紫 190
第八十九 紫苑 192
第九十 銀紅 194
第九十一 紫礦 198
第九十二 霽紅 200
第九十三 京元 202
第九十四 棗褐 204
第九十五 育陽染 206
第九十六 松石 208
第九十七 祖母綠 210
第九十八 菡萏 212
第九十九 杏黃 216
百 明黃 218
序一
何謂色彩美學?何謂色彩通識?
……
何謂色彩通識?
作為“中國傳統色”系列圖書的延伸,這一本的書名是《中國傳統色:色彩通識100 講》。這本書以100 個小講座的形式,解讀中國傳統色的色名源流和美學特徵,更普及、更通透。這個普及和通透,前者是面向大眾,後者是直指人心,無非是把玄妙的說明白,把混沌的搞清楚,這就是“何謂色彩通識”。
源於天地萬物、衣食住行的中國傳統色,沿著歷史長河漂流下來,到了的岸邊,如果不加解釋地撈起“玄”“纁”“暮山紫”“天水碧”“檎丹”這樣的詞彙,讀者可能是一頭霧水。講述“色彩通識”,就應該先把這些詞彙還原為天地萬物、衣食住行的本來面目,只有不迷失在詞彙的叢林夜幕裡,才能看清楚傳統色的地平線日出。
不用說“玄”“纁”,即使是像“蜜合”這樣還在使用的色名,說明白也是不容易的。我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查到有“蜜和”字樣,在腎氣丸方、鱉甲煎丸方等11 個方子裡,原文均提到“煉蜜和丸”。這個“蜜和丸”和“蜜合色”是什麼關係?起初搞不清楚,直到進入中醫的工藝領域,才明白不是“蜜和丸”,而是“煉蜜”“和丸”,這是兩個動作。煉蜜,加熱熬煉蜂蜜,使其有黏度;和丸,將煉好的蜜與藥粉按比例混合,團成中藥丸子。熬蜜到一定火候,蜜液變成黃白色,手捻蜜液有黏性,但拉不出白絲,這種火候下的蜂蜜叫煉蜜,煉蜜的顏色就是蜜合色。
再有在電視劇《甄嬛傳》《瑯琊榜》中被提到後大熱的“螺子黛”,並不是長長的海螺狀化妝品,或是化妝品配方裡添加了海螺粉——哪兒有這種神秘配方。如果這麼望文生義,近似有記錄的“青雀頭黛”配方裡豈不是要擱進去青雀鳥頭。顏師古的《隋遺錄》記載隋煬帝軼事:“(吳絳仙善畫長蛾眉)由是殿腳女爭效為長蛾眉,司宮吏日給螺子黛五斛,號為蛾綠。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後徵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獨絳仙得賜螺子黛不絕。”螺子黛是從波斯國進口的昂貴礦物顏料,蛾綠色,和螺殼的螺青色一樣,所以才叫螺子黛。同樣,青雀頭黛,和青雀鳥頭一樣的顏色。
我因為“松花”而困惑過,這是還在使用的色名,但如果不去還原實物,“松花”的顏色是撲朔迷離的:在網上查到的松花色,有黃中帶綠的,還有淺綠色的。我在查證松花色時,遇到擅用松花粉做滋補品的專家,她說:“抖落的松花粉像嬰兒膚色一樣嬌嫩。”然後,看到松花的實物,它是松樹雄枝春天抽新芽時的花骨朵。回到事物的起點,這是有說服力的,松花是嫩。打撈起來的色名,要還原為天地萬物、衣食住行,才能知其所以。
“綠沈”是方以智的《通雅》裡提到的:“綠沈,言其色深沈,正今之苦綠色。”苦綠色也不好理解:到底是深沉到什麼程度、苦到什麼程度的綠色?遍查古文,文有“綠沈管”,武有“綠沈”,似乎都是厚實持重的顏色物件。直到查到《南史》:“任昉卒於官,武帝聞之,方食西苑綠沈瓜,投之於盤,悲不自勝。”原來如此!綠沈是深綠西瓜皮的顏色。類似的事情,“銀紅”查到“出爐銀”,“齊紫”查到“脈紅螺”,方才水落石出。
100 講,既要講明白,又要講到聽眾的心裡,這是說書人的活計。講完這100 個小講座,我越來越體會到,凡事要回到本原,才不會道聽途說。傳統色不能停留在文本里,而是要回到天地萬物、衣食住行,回到植物色、礦物色的著色工藝。染料、顏料、漆料、塗料、油墨、色素,它們對應著織物、壁畫、絹畫、瓷器、漆器、建築、紙張、食物等的著色,這是中國傳統色的廣闊天地,也是“色彩通識”的未來講台。
010 庫金
庫金,金箔的一種色名。金箔色根據工藝而變,常見四種:庫金(足金),成色好的純金色,微發紅;大赤(冷金),成色略差的金色,金;佛赤(紫赤金),拼入紫銅的雜金色,金赤色;田赤,拼入銀的雜金色,淡。還有一種選金,顏色如金卻沒有金,實際上是用銀熏成的。
在商代,金箔就被應用於器物裝飾,出土的商代漆器、木器、金器和玉石器普遍存有金箔裝飾。從商代到漢末,金箔於器物的裝飾。到南北朝時期,金箔被應用於雕塑裝飾,“佛靠金裝”是從這時才開始的,佛像的衣服以大赤為主,臉和身體以庫金為主。
金箔應用於佛教壁畫,早見於敦煌莫高窟263 窟北魏壁畫。到唐代,金箔被普遍應用於佛教壁畫、絹紙繪畫,在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法海寺壁畫中都可以發現金箔。
到元、明、清代,金箔主要應用於建築裝飾。故宮太和殿的龍,金碧輝煌,實際為庫金、大赤兩用,即使不是專業人士,看過這篇小文,也可以分辨哪兒是庫金哪兒是大赤了。
027 三公子
三公子,這個典故出自《敦煌變文》,敦煌變文是民間說唱,其中的《王昭君變文》說的是王昭君身陷匈奴,借用場景卻是當時河西人身陷吐蕃,一樣的懷念漢家故土,各部落來祝賀昭君被冊立為“煙脂皇后”的這個場景裡說道:“牙官少有三公子,首領多饒五品緋……搥鐘擊鼓千軍喊,叩角吹螺九姓圍。”三公子就是三公紫,指的唐代別的三個官職太尉、司徒、司空的紫色官服。
唐代服色制度幾經變革,沒有變過的是“三品以上服紫”,三公都是正一品。三公服紫,毫無異議,但三公紫到底是紅紫色還是藍紫色,這是需要討論的。我找到的個參照是敦煌壁畫130 窟的供養人樂庭瓌,榜題文字標明樂庭瓌已經被“賜紫、金魚袋”,因為壁畫褪色,目前所見復原畫中他身穿藍色袍服,這不符合他的身份,我懷疑是褪色無法辨別導致復原的顏色不准確,或者唐代畫工的顏色不准確,從藍色殘留去推導,樂庭瓌的紫袍應該是藍紫色。
另一個參照是唐高宗龍朔二年(662 年),司禮少常伯孫茂道上奏:“舊令六品、七品著綠,八品、九品著青,深青亂紫,非卑品所服。望請改八品、九品著碧。”他說品官員穿青色不合適,這裡的青色是藍色,因為深藍色跟紫色不好區分,卑微的官職跟別的官職容易在服色上混淆,所以品改穿藍綠色為上,高宗批准了他的意見,司馬青衫到這裡改成了司馬碧衫。深藍色和藍紫色確實容易混淆,由這個“深青亂紫”,也看得出三品以上服紫是藍紫色,而不是紅紫色。
064 淺雲
淺雲,謝公箋的古紙顏色。元代文人費著的《箋紙譜》記載:“謝公有十色箋: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即十色也。”
古紙有顏色,始於染潢防蛀,北魏學者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凡打紙欲生,生則堅厚,特宜入潢。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則年久色暗也。”入潢是將白紙染成黃紙的工藝,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黃檗,黃檗含有防蛀的生物鹼。
東晉文人應德詹的《桓玄偽事》記載:“詔命平淮作青、赤、縹、綠、桃花紙,使極精,令速作之。”權臣桓玄曾下令朝廷公文改竹簡為黃紙,這裡說他對紙張很在意,特意製作有多種顏色的紙張。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淺雲箋,用槐花汁、靛汁調勻,看顏色淺深,入銀粉炙漿調勻。刷紙、搥法同前。”按照這個染紙的配方推斷,淺雲是淡碧色。
古代有顏色的紙張,名芳遠揚有薛濤箋,名貴遠揚有金粟紙、瓷青紙。乾隆帝曾經誇金粟紙:“蒸栗底須誇玉色,青蓮仍自隱經文。”金粟紙、瓷青紙都是因書寫經文而產生的,瓷青紙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藍草,以優質厚桑皮紙為原料,所以“色如青釉”“堅韌可寶”。瓷青紙的升級版是羊腦箋,把窖藏了一段時間的羊腦和頂煙墨塗於紙上,砑光而成,宛如黑色綢緞。
每種中國傳統色,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中國傳統色,是古人觀察山川日月、草木魚虫記錄下的風雅,也是融於生活的詩意。本書以散文小講的形式,將中國歷史上100種色彩的源流典故娓娓道來,重現古人的心靈意象。
“瓷秘”“霽紅”“胭脂水”是晚唐、明、清所燒瓷器色,這是從器物傳承中窺見的色彩;染藍的藍靛由菘藍葉發酵而來,菘藍既是色名,也蘊藏了古代染色工藝的巧思;“花是深紅葉麴塵”“揉藍衫子杏黃裙”,色彩是詩人眼中的風物……由中國傳統色,見文化廣博、人文風流。
溫馨提示:
收包裹時,請核對本店 備註的配編碼和貨運編碼,
不熟悉的包裹不要簽收,防止詐騙,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