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 (共4冊)
NT$ 1790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 (共4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中醫基礎理論


作  者:印會河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05月01日


頁  數:156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2304844


目錄

●1緒論1

1·1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1

1·2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辯證觀2

1·2·1唯物觀2

1·2·1·1人禀天地之氣而生2

1·2·1·2形與神俱,不可分離3

1·2·1·3疾病可知,又可防治4

1·2·2辯證觀4

1·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5

1·3·1整體觀念5

1·3·1·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6

1·3·1·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7

1·3·2辨證論治8

1·4《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9

2陰陽五行11

2·1陰陽學說11

2·1·1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12

2·1·1·1陰陽的對立制約12

2·1·1·2陰陽的互根互用13

2·1·1·3陰陽的消長平衡13

2·1·1·4陰陽的相互轉化14

2·1·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5

2·1·2·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15

2·1·2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15

2·1·2·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16

2·1·2·4用於疾病的診斷17

2·1·2·5用於疾病的治療17

2·2五行學說18

2·2·1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18

2·2·11五行的特性18

2·2·1·2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19

2·2·1·3五行的生剋乘侮19

2·2·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21

……


內容介紹

《中醫基礎理論/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供中醫、針灸專業用)》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俞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家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鑑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者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別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中醫診斷學(修訂版)


作  者:鄧鐵濤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頁  數:232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781822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第二節 中醫診斷學的範圍與原則

一、審察內外

二、辨證求因

三、四診合參

第三節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中醫診斷學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第二章 四診

第一節 望診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二)得神、失神與假神

(三)神氣不足與神誌異常

二、望面色

(一)面部色診原理及其臨床意義

(二)面部與臟腑相關部位

(三)望色十法

(四)常色與病色

(五)色、脈、症合參

三、望形態

(一)望形體

(二)望姿態

四、望頭頸五官九竅

(一)望頭面頸項與頭髮

(二)望目

(三)望耳

(四)望鼻

(五)望口唇

(六)望齒、齦

(七)望咽喉

(八)望下竅

五、望皮膚

(一)色澤

(二)潤枯

(三)腫脹

(四)痘瘡

(五)斑疹

(六)白瘩與水皰

(七)癰、疽、疔、癤

六、望絡脈

(一)望小兒食指絡脈

(二)望魚際絡脈

(三)望指甲形色

七、望排泄物與分泌物

(一)痰、涎、涕、唾

(二)嘔吐物

八、望舌

(一)舌診的臨床意義

(二)舌與臟腑的關係及舌診原理

(三)舌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四)舌診的內容和正常舌象

(五)舌質和舌苔的綜合診察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一)正常的聲音

(二)病變的聲音

二、嗅氣味

(一)病體的氣味

(二)病室的氣味

……


第三章 八綱

第四章 辨證

第五章 診斷與病案

第六章 附篇


中醫診斷學實驗課程

附1 常見證候國家診標準

附2 常見舌象彩色圖片


內容介紹

《中醫診斷學(供中醫藥類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用修訂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編著者鄧鐵濤。 《中醫診斷學》包括緒論、四診、八綱、辨證、診斷與病案5個部分。部分緒論,回顧了中醫診斷學的發展簡史,指出了中醫診斷學的範圍與原則、主要內容及學習的要求與方法。第二部分論述瞭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診查方法。第三部分與第四部分以八綱和辨證為依托,運用不同的辨證方法,從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加深對中醫診斷學的臨床思維與解讀。第五部分是診斷與病案,闡述了四診與辨證的運用,病案的特點、要求、格式等內容。該書附篇為症狀鑑別診斷及原文選錄。書末附有部分舌診彩色圖譜,學習者可以加深感性認識與創新思維。


方劑學(供中醫、中藥、針灸用)


作者:許濟群 主編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6-1


頁碼:256頁


ISBN:978753230500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目錄

緒言

上篇 總論

1.方劑與治法

2.方劑的分類

3.方劑的組成

4.劑型

5.方劑的用法

下篇 各論

1.解表劑

2.瀉下劑

3.和解劑

4.清熱劑

5.祛暑劑

6.溫裡劑

7.表裡雙解劑

8.補益劑

9.安神劑

10.開竅劑

11.固澀劑

12.理氣劑

13.理血劑

14.治風劑

15.治燥劑

16.祛濕劑

17.祛痰劑

18.消導化積劑

19.驅蟲劑

20.湧吐劑

21.癰瘍劑


內容介紹

方劑學是闡明和研究方劑配伍及臨床運用的學科,是中醫的基礎學科之一。

本教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總論,重點介紹方劑與治法,以及方劑的分類、組成、劑型、用法等基本知識;下篇各論,主要是根據治法、功用將方劑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等21類。選人正方236首,另收了較常用的類似方l86首作為附方。後還附有“中成藥簡表”和“方劑歌訣”。

每類方劑內分為概說,正方、小結、複習思粼垂四個部分。概說的內容包括每類方劑的定義,治法,功用,適應範圍,使用注意,以及這類方劑的適應證、臨床特點、常用藥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正方內容有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附方、文獻摘錄等項。小結內容,是將一個大類方劑提綱挈領地予以綜合、對比,分別各方的異同。複習思考題,是提出本大類方劑必須重點掌握的內容,培養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

此外,尚有幾點必須說明:

1.為突出製方人的學術思想和遣藥組方特色,故每方均標原來的用量和用法。近代用量、用法則注於括號之內,是參照原方用量比例,以近代常用量為依據,權衡擬定的。方中的現代劑量,均以公制為單位,一律用國際通用符號表示,如kg、g、mg等。

2.方解的主要內容,一是根據每一方的主治證作病因、病機分析,二是針對本方組成藥物闡述其配伍意義。關於原方的用藥加減,以及必須的辨證要點、臨床運用、使用注意、方名考證等,均於此處交代,不再另立標題。

3.附方一般只寫功用、主治。對一些有特點的方劑,或附方較多,為突出各方的異同之處,則加以簡解。

4.文獻摘錄,分古今兩類,均以選載為主。古代文獻,是以前人方論為主;現代文獻,不計多寡,唯求真實可靠。

本教材緒言、總論、解表劑、和解劑、溫裡劑、中成藥簡表由王綿之編寫;清熱劑、安神劑、癰瘍劑由許濟群編寫;瀉下劑、祛暑劑、固澀劑、理氣劑、理血劑由梁頌名編寫;補益劑、驅蟲劑、方劑歌訣由許子建編寫;治燥劑、祛濕劑、祛痰劑,消導化積劑、湧吐劑由段富津編寫;表裡雙解劑、開竅劑、治風劑由李飛、許濟群編寫。


中藥學


作  者:凌一揆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06月01日


頁  數:332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2304974


目錄

●總論

1.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2.中藥的產地與採集

2.1產地

2.2採集

3.中藥的砲制

3.1炮製的目的

3.2炮製的方法

4.中藥的性能

4.1四氣和五味

4.2升降浮沉

4.3歸經

4.4有毒與無

5.中藥的應用

5.1配伍

5.2用藥禁忌

5.3劑量

5.4用法

各論

1.解表藥

1.1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紫蘇(附:蘇梗)

生薑(附:生薑皮)

香薷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藁本

蒼耳子(附:蒼耳草、蒼耳蟲)

辛夷

蔥白

胡荽

檉柳

1.2辛涼解表藥

薄荷

牛蒡子

蟓蛻

淡豆豉(附:大豆黃卷)

桑葉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荊子

葛根(附:葛花)

柴胡

升麻

浮萍

木賊

2.清熱藥

2.1清熱瀉火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竹葉

梔子

夏枯草

淡竹葉

寒水石

鴨跖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2.2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草

苦參

2.3清熱涼血藥

犀角(附:水牛角)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2.4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冬藤)

連翹-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大青葉(附:板藍根)

青黛

穿心蓮

牛黃

蚤休

拳參

半邊蓮

垂盆草

土茯苓

魚腥草

射干

山豆根(附:北豆根)

馬勃

馬齒莧

白頭翁

秦皮

鴉膽子

紅藤

敗醬草(附:墓頭回)

白花蛇舌草

熊膽

白蘞

白鮮皮

漏蘆

山慈姑

四季青

金蕎麥

地錦草

白毛夏枯草

綠豆(附:綠豆衣)

2.5清虛熱藥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3.瀉下藥

3.1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3.2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3.3峻下逐水藥

甘遂

大戟

芫花

巴豆

牽牛子

商陸

千金子

4.祛風濕藥

獨活

威靈仙

防己

秦艽

豨薟草

臭梧桐

木瓜

絡石藤

徐長卿

桑枝

桑寄生

五加皮

虎骨

白花蛇(附:烏梢蛇、蛇蛻)

海桐皮

蠶沙

尋骨風

海風藤

千年健

松節

5.芳香化濕藥

蒼朮

厚朴(附:厚朴花)

藿香

佩蘭

砂仁(附:砂仁殼)

白荳蔻(附:荳蔻殼)

草荳蔻

草果

6.利水滲濕藥

茯苓(附:茯苓皮)

豬苓

澤瀉

薏苡仁

車前子(附:車前草)

滑石

木通

通草(附:梗通草)

金錢草

海金沙(附:海金沙藤)

石韋

萆薢

茵陳蒿

地膚子

冬瓜皮(附:冬瓜子)

葫蘆

赤小豆

澤漆

萹蓄

瞿麥

燈心草

冬葵子

7.溫裡藥

附子(附:烏頭)

乾薑(附:炮薑)

肉桂

吳茱萸

細辛

花椒(附:椒目)

蓽茇

蓽澄茄

丁香(附:母丁香)

高良薑

小茴香(附:八角茴香)

胡椒

8理氣藥..

橘皮(附: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

青皮

枳實(附:枳殼)

佛手(附:佛手花)

香櫞

枸橘

木香

香附

烏藥

沉香

川楝子

荔枝核

青木香

薤白

檀香

刀豆

柿蒂

甘松

娑羅子

八月札

玫瑰花

綠萼梅

九香蟲

9.消食藥

山楂

神曲(附:建曲)

麥芽

穀芽

萊菔子

雞內金

10.驅蟲藥

使君子

苦楝皮

檳榔(附:大腹皮)

南瓜子

鶴草芽

雷丸

鶴蝨

榧子

蕪荑

貫眾

11.止血藥

大薊

小薊

……


內容介紹

《中藥學》供中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中藥、針灸使用。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此外,並列有附篇,介紹歷代主要中草學著作。書末附藥名中文筆劃索引和引用方劑索引,以備檢索。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 (共4冊)
NT$17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