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 (美)羅友枝,(美)黎安友,(美)姜士彬 編 (加)趙世玲 譯
NT$ 1590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 (美)羅友枝,(美)黎安友,(美)姜士彬 編 (加)趙世玲 譯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


作  者:(美)羅友枝,(美)黎安友,(美)姜士彬 編 (加)趙世玲 譯


出 版 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頁  數:740


裝  幀:精裝


ISBN:9787303257577

內容簡介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史學的研究取向發生了變化。年鑑學派史學家們放棄傳統年鑑學派對經濟、社會和變化的研究,不再支持總體史學,他們收編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轉向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會邊緣和公認價值的負面上,如巫師、離經叛道者等邊緣人,到了80年代更轉向了視個人為研究主體,以政治、飲食、服裝、日常語言、身體等為研究主題的新文化史。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Popular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書便是這次史學“文化轉向”所影響的產物。

作者介紹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近代東亞和中國近代史,著重於大眾史、大眾文化和社會禮俗史的研究,著有《中國南方的農業變化與農業經濟》《清代中國的教育與大眾文化》《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合著)等。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東亞研究所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比較政治等,著有《中國的民主》《中國政治變遷之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等。

姜士彬(David G. Johnson),力口州大學伯克禾U分校中國研究中心教授,早年專注中古中國士族研究,近年關註明清大眾文化研究,著有《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景觀與祭祀:中國北方鄉村生活的儀式基礎》等。

目錄

第一部分 介紹性觀點

第01章 帝國晚期文化的社會經濟基礎 羅友枝

帝國晚期的經濟

教育

刻書業

社會經濟發展及其對文化的影響

第02章 中華帝國晚期的傳播、階級和意識 姜士彬

第二部分 具體的研究

第03章 鄉村社會中的儀式專家和文字資料 許舒

荃灣和新界

對相關資料的分門別類

書籍和儀式專家的比較

結語

第04章 明清不同層次的白話文學受眾:個案研究 何谷理

有關受眾的初步考慮

關於李密生平的故事梗概

小說和戲劇變體

內容、行為準則和受眾之間的關係

第05章 明清地方戲曲的社會歷史情境 田仲一成

第06章 地方戲曲及其觀眾:香港之例 華德英

當今香港的傳統戲曲

延續和中斷

香港的當代觀眾

內容:文化和行為準則

第07章 宗教與大眾文化:《三教開迷歸正演義》中對道德資本的管理 貝琳

大眾文化作品“三教開迷歸正演義”

民眾教學法

答案:宗教作為對道德資本的管理

正確管理的例證

《三教開迷歸正演義》和晚明宗教

第08章 中國教門文獻中的價值體系:明清寶卷 歐大年

引言

教門寶卷:文本的背景

寶卷文獻的社會情境

三類寶卷中體現的價值觀:教門寶捲和文學寶卷

結論性評論

第09章 中華帝國晚期白蓮教的傳衍 韓書瑞

白蓮教的歷史

誦經派

打坐運氣派

異端與正統

第10章 神明的標準化:華南沿海天后的推廣,960-1960年 華琛

天后神話的起源

朝廷干預:塑造一位“被認可”的神祗

兩座當地廟宇:經濟和社會背景

作為安定海疆象徵的天后

宗教標準化進程

作為宗族霸權象徵的天后

地方祭祀組織:領導與控制

對天后的認知:對錶徵矛盾的研究

結論

第11章 《聖諭》通俗本中的語言與思想形態 梅維恆

文本

《聖諭》宣講

結論

第12章 群眾文化的發軔:晚清以來的新聞報刊和小說寫作 李歐梵 黎安友

晚清時的報刊:興起、作用和發聲

群眾讀者的興起

晚清小說:思想意識和實踐

結語:文化的政治與政治的文化

第三部分 總結性觀點

第13章 問題與前瞻 羅友枝

語言和含意

比較的模式

文化的整合與分化

宗教與戲曲

其他研究題目

原始資料和各種材料

撰稿人

詞彙表-索引

附錄 本書註釋涉及英文著作的中譯本

中華帝國晚期的大眾文化 (美)羅友枝,(美)黎安友,(美)姜士彬 編 (加)趙世玲 譯
NT$15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