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日式茶室設計
作 者:(日)桐浴邦夫 著 葛利平 譯
出 版 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頁 數:237
裝 幀:平裝
ISBN:9787568025782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茶道的歷史以及茶室在歷史中的演變開始介紹,再進一步詳盡地介紹實際建造茶室時的具體程序,如平面配置、施工方法及材料的選擇等等。並且透過專業的繪圖師,忠實地呈現茶室內外的格局及道具的樣貌,即便是對茶道或茶室接近陌生的讀者,也能很快且具體地掌握每個細節,同時也能透過圖文的解說領略日式工藝之美。最後一章則逐一介紹了日本從古至今有名的茶室,因為學習與模仿古人的作品,是茶室設計重要的基礎及創新靈感來源。此書講述了完整的茶道精神及茶室的建造方法,數據詳盡豐富,是從事日式空間設計的專業人士,及對日式建築及茶室空間有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一本實用工具書籍。
作者簡介
(日)桐浴邦夫 著 葛利平 譯
桐浴邦夫,1960年生於日本和歌山縣。就讀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研究所碩士班時由中村昌生老師指導。東京大學工學博士。現職為京都建築專門學校第二部及傳統建築研究科教師及大學兼任講師。一級建築師、茶名宗邦。著書有《近代的茶室與數寄屋》(淡交社)、《近代京都研究》、《民俗建築大事典》、《茶之湯的銘大百科》、《圖解木造建築事典》等。論文有〈大正期的雜誌內刊載之茶室論點的走向──邁向現代主義的茶室論點研究〉、〈關於紅葉館與星岡──1880年代的數寄屋〉等。
目錄
●第1章茶室的魅力
自由的空間造型
從仿作與歷史中學習
借代與偏好
日式茶室空間的待客之道
用放眼世界的眼光,做出現代化的設計
短評①
不同的茶道流派會造成茶室的設計有所差異嗎?
第2章茶道文化
茶道的歷史(1)
茶道的歷史(2)
茶道的歷史(3)
茶道的歷史(4)
茶室與茶會
茶室的種類
茶事(1)準備工作
茶事(2)初座與後座
茶道具(1)
茶道具(2)
床之間的裝飾
茶人基礎知識(1)
茶人基礎知識(2)
茶人基礎知識(3)
茶人基礎知識(4)
短評②千家十職
第3章茶室與茶苑
茶道空間起源
茶室的歷史(1)
茶室的歷史(2)
茶室的歷史(3)
茶室的歷史(4)
茶室的歷史(5)
茶室與露地
門、玄關、寄付
中門
腰掛
飛石、敷石、疊石、延段
役石
蹲踞的構成
土坪、圍籬
石燈籠
短評③可舉辦和無法舉辦茶會的房間
第4章茶室空間的平面配置
關於茶室空間的佈局
疊(榻榻米)
地爐的配置(1)
地爐的配置(2)
床之間的位置與名稱
出入口的種類與動線(1)躙口、貴人口
出入口的種類與動線(2)茶道口、給仕口
板疊
水屋和台所的位置
茶室的平面配置(1)
茶室的平面配置(2)
茶室的平面配置(3)
有名茶室的平面配置(1)
四疊半、四疊半大目
有名茶室的平面配置(2)
四疊、三疊大目
有名茶室的平面配置(3)
三疊、三疊大目
有名茶室的平面配置(4)
二疊、一疊大目
廣間的譜系
廣間的形態與設計意境
從名茶室開始普及的廣間(1)八疊花月
從名茶室開始普及的廣間(2)殘月之間
廣間的多樣化佈局
立禮席1
立禮席2
短評④台目和大目
第5章設計、施工與材料(室內篇)
真行草
柱的形狀
柱子的加工
柱子的材料
床之間
床之間的結構(1)
床之間的結構(2)
床之間中的釘子
床之間的種類(1)
床之間的種類(2)
床之間的種類(3)
牆的變遷及不同的工藝技法
壁土和加工的種類
躙口
貴人口
茶道口和給仕口
茶室中窗的種類
下地窗和連子窗
窗戶的種類
窗戶的功能
障子、掛雨戶、襖
天井
天井的構成
短評⑤照明、空調等茶室設備
第6章設計、施工與材料(點前座?水屋篇)
點前座
大目構
地爐
中柱及其周圍
水屋
水屋的構成
洞庫、丸爐、物入
廣水屋與台所
第7章設計、施工與材料(外觀篇)
屋頂的形式
軒與庇的構成
柿葺
茅葺、檜皮葺、杉皮葺、大和葺
瓦葺、銅板葺
牆面、足元
三合土與塵穴
短評⑥竹
第8章古今茶室名作
待庵
黃金茶室
千利休深三疊大目
如庵
燕庵
忘筌
水無瀨神宮燈心亭
今日庵、又隱
不審庵
大崎園與獨樂庵
猿麵茶室
星岡茶室
四君子苑
現代的茶室
註釋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中式茶空間設計 常辰 機械工業出版社 9787111651048
ISBN 號 : 9787111651048
編者:常辰//孟嬌|責編:李宣敏
出 版 社 :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20-05-01
版 次 : 1
頁 數 : 283
裝 幀 : 平裝
開 本 : 32開
內容介紹
本書首先向讀者介紹了中國茶文化,繼而引出有關茶空間設計要素的概述,配合茶空間的實景案例,使讀者逐步了解茶空間的設計理念和設計過程,加深對茶空間設計的理解與思考。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茶空間的起源和發展方向、中式茶空間的設計元素、中式茶空間在設計中所遵循的原則以及實景案例。本書採用從理論向案例過渡的編寫形式,理論內容豐富且淺顯易懂,案例新穎時尚,可作為室內設計師、設計院校師生、茶室經營者及相關從業者、喜歡茶文化的大眾讀者參考使用。
目錄
003前言
006引言
壹
006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006 1.1茶文化的含義
007 1.2茶文化的起源及演變歷史
007 1.3茶葉的主要品類及產區
貳
011 茶空間的起源和發展方向
011 2.1茶空間的起源
012 2.2茶空間的發展
013 2.3茶空間的未來
叁
014 中式茶空間的設計元素
014 3.1色彩
015 3.2燈具
016 3.3茶桌
017 3.4茶具
018 3.5屏風
019 3.6軟裝藏品
肆
020 中式茶空間在設計中所遵循的原則
020 4.1空間佈局的合理性
022 4.2室內外關係的統一性
023 4.3空間的開放性和私密性
024 4.4整體風格的協調性
025 4.5空間氛圍的舒適性
027 4.6空間蘊含的文化性
伍
029 結語
030 案例賞析
032 市井茶舍
032 觀茶庭
042 曲院廊
052 茶院
062 器約茶室
068 石丐茶舖
076 TEA MASTER一代宗師
084 草木茶舍
094 敘品茶事
100 真水禪緣
106 都市茶館
106 小中見大—絕塵天下茶舍
114 日生歡喜茶室
122 我的茶館—禪之境
130 我的茶館——身臨其境
140 我的茶館—水之境
146 信陽小館
156 靜潤茶舍
164 普皇茗茶會所
172 茗悅天下
180 棲茶會所
186 溪云茶會所
194 小悅居
204 園林茶社
204 桃花源
212 藍城·聽藍茶空間
222 無界西溪茶室
232 江濱茶會所
238 廷泰茶空間
246 深圳香蜜湖茶會
256 禪溪茶館
270 青甌園
278 久物集
286 索引
茶文化與茶家具設計
作 者:高婷 著
出 版 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頁 數:240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2379337
主編推薦
1、首本將茶文化與茶家具設計進行結合的專業著作。
2、講歷史、講美學、講文化、講設計,集專業性與趣味性於一體,適合專業人士和大眾愛好者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梳理了茶家具在歷史文化中的形成演變和發展歷程,深入探索茶家具的文化內涵、審美特徵、思想理念以及設計創新內容,為相關研究機構、高校師生、市場設計師提供知識性輸入;調研和梳理了市面上的茶家具,詳細講解設計操作流程,為設計師實際操作提供了方法指南。本書可供喜歡茶文化和家具設計的愛好者、設計師、研發機構和企業人士學習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設計及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第一章 中國茶文化概述
第一節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一、茶從食用、藥用到飲用的演變
二、茶文化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的萌芽
三、茶文化在唐代的確立
四、茶文化在五代的繼承
五、茶文化在宋遼金時期的興盛
六、茶文化在元代的返璞
七、茶文化在明清時期的轉折
八、茶文化在明清之後的曲折
第二節 茶文化隨朝代發展的演變特徵
第三節 儒家思想與茶道精神
第四節 美學與中國茶文化
一、“天人合一,物我玄會”
二、“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三、“滌除玄鑑,澄懷味象”
四、“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第二章 中國茶家具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茶家具”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中國茶家具的淵源與演變
一、夏、商、週時期的茶家具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茶家具
三、秦、漢、三國時期的茶家具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茶家具
五、隋唐時期的茶家具
六、五代時期的茶家具
七、宋遼金時期的茶家具
八、元代的茶家具
九、明代的茶家具
十、清代的茶家具
十一、近代以後的茶家具
第三章 中國茶文化與茶家具的關聯性研究
第一節 茶葉品種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第二節 飲茶方式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第三節 飲茶階層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一、文人墨客
二、僧人道士
三、皇室貴族
四、尋常百姓
第四節 茶事禮儀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第五節 飲茶場所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一、室外場所
二、半室外場所
三、室內場所
第六節 地域差異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一、巴蜀茶文化與茶家具
二、吳越茶文化與茶家具
三、北京茶文化與茶家具
四、廣東茶文化與茶家具
第七節 茶道內涵與茶家具的關聯性
第四章 茶家具品牌、案例和特徵
第一節 茶家具品牌
第二節 案例分析
一、古典中式風格
二、新中式風格
三、現代風格
四、其他風格
第三節 茶家具單體及其功能分析
一、茶家具種類
二、功能區域劃分
第四節 茶家具設計的特徵
一、功能特徵
二、審美特徵
三、環境特徵
四、空間特徵
第五節 創意原則
一、金木水火土
二、精神而非形式
三、詩意地棲居
第五章 茶家具設計的流程與方法
第一節 茶家具設計的概述
一、意境的營造
二、功能的確定
三、造型的搭建
第二節 項目背景
一、設計方背景
二、產品品牌策略
三、項目要求
四、設計方向
第三節 市場調研與靈感蒐集
一、潮流採集
二、觀察分析法
三、分類比較法
四、問卷法
第四節 設計定位
一、定位地圖
二、頭腦風暴
三、確定產品調性
第五節 系列化茶家具打造
一、設定場景和意境
二、確定關鍵詞
三、確定風格
四、設定造型和要素
五、設置CMF
第六章 設計實踐案例
第一節 基於蒙德里安藝術風格的茶家具系列化設計
一、紅黃藍格子畫對家具設計的啟發
二、蒙德里安設計理念對家具設計的啟發
三、設計前期
四、設計中期
五、設計深化
六、設計可行性分析
七、效果圖
第二節 基於宋代繪畫美學的茶家具系列化設計
一、筆墨線條對家具設計的啟發
二、計白當黑的理念對家具設計的啟發
三、意境的營造方式對家具設計的啟發
四、墨法的技巧對家具設計的啟發
五、設計前期
第三節 基於枯山水的茶家具設計
一、文化與茶室家具的關聯性研究
二、枯山水文化與茶室家具融合的原則與方法
三、設計準備
四、設計深化
五、設計後期
參考文獻
日本匠心設計:現代茶室設計經典案例
作 者 : [英]邁克爾·弗里曼
ISBN: 9787568038355
出 版 社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18-04-01
版 次 : 1
頁數:254
裝幀:精裝 12開本
編輯推薦
1.領略日本匠心設計 體味茶道藝術
領略日本設計師的匠心設計、體會當代設計大家對風格各異的茶室解讀,同時還可以品味茶道的藝術內涵。
2.專業角度解讀日本茶室設計
呈現40例日本*茶室設計案例,詳細介紹了每個茶室的主題、設計理念、建造、茶亭佈局以及茶道相關信息,透過案例呈現大師級的茶室設計魅力。
內容簡介
本書展示了40例日本茶室建築,詳細介紹了每個茶室的主題、設計、建造、茶亭佈局以及茶道相關信息,此書收錄的所有茶室設計均是出自著名藝術家、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
通過這本書,你可以清晰地領略到日本的匠心設計、體會當代人對風格各異的茶室解讀,重要的是順帶還可以品味茶道的藝術內涵。
作者簡介
邁克爾·弗里曼Michael Freeman:
享有國際聲譽的攝影家和作家,專攻旅遊、建築和亞洲藝術,尤其以特效製作的專業技能知名。
*攝影師,曾是《史密森尼學會會刊》(Smithsonian)多年的特約攝影師,並為多家國際出版機構供稿,包括《時代:生活圖書》(Time-Life Books)、《讀者文摘》(Reader's Diqest)、《康泰納仕旅遊者》(Coride Nast Traveler)和《德國國家地理》(GEO)。
《美國攝影地區新聞》的長期供稿人。
目錄
介紹
茶室
詞彙表
新經典
聽松庵,東京都
中村外二、谷口吉郎
Aura茶屋,奈良縣
野野村道信
清風庵,東京都
北川原溫
山王町茶室,兵庫縣
木原千利、青木保次郎
橫尾邸,琦玉縣
藤木隆男
藤井寺茶室,大阪府
木原千利,青木保次郎
蒲公英和室,東京都
藤森照信
Ze空庵,東京都
川口通正
Sara,東京都
川口通正
志滿金,東京都
高山不二夫
現代材料
空門,東京都
高山不二夫
空庵
辻村久信、木村宗慎
平成之二疊台目,琦玉縣
橫河健
茶·銀座,東京都
內田繁
春秋,東京都
杉本貴志
石頭美術館,櫪木縣
隈研吾
一聚庵,福岡縣
內田繁
二期俱樂部,櫪木縣
杉本貴志、渡邊明建築事務所
有時庵,東京都
磯崎新、中村外二
庭院佈置
鐵之茶室,大阪府
木村博昭,Ks建築事務所
十輪寺茶室,奈良市
竹原義二
Step House,神奈川縣
KEN建築事務所、長崎剛志
唯識庵,東京都
黑川紀章
三原茶室,大阪府
木原千利、青木保次郎
南麻布茶室,東京都
枡野俊明
聊娛亭,大阪府
武部正俊
有畫廊的茶室,奈良市
木原千利、青木保次郎
韭屋,東京都
藤森照信
田中屋,大阪府
木原千利、青木保次郎
當代詮釋
素庵,山形縣
鈴木敏彥
山居
內田繁
矩庵,京都
藤森照信
小屋,千葉縣
井口弘史,第五世界
祈庵,沖繩縣
宮本亞門、後藤哲夫
M邸,東京都
橫河健
櫻之丘茶室,東京都
早川邦彥
富土見庵,山梨縣
北川原溫
高過庵,長野縣
藤森照信
二疊
鈴木敏彥
Skip House,京都
FOBA建築事務所
致謝
前 言
茶道由中國傳入日本,它特指在特定場合下備茶、敬茶和飲茶,但從思想理念上看, 茶道遠不只如此。茶湯,又名茶道,其精髓在於簡約質樸又不失深邃厚重。這與通常所描 述、解釋多有相悖之處。多年來,一些切身參與茶道研究的人士提供了一份簡明的釋義, 由淺入深地闡明茶道這一概念。
“......一種儀式化的奉茶形式,通過在茶會上欣賞藝術作品體現‘和敬清寂’,或者說以彼 此尊重、深思冥想達到人與物的和諧境界。”— 遠州流茶道(Enshu School of Tea)
“茶道需要多年的訓練和實踐,但是這門藝術的全部,就細節而言,*重要的部分無非是 沏茶和奉茶。茶道中*為重要的是以至善至美,溫文爾雅的方式呈現出來。”—— 小泉八雲(Lafcadio Heam,185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