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藝術 工藝技術·跨界設計·作品展示
作 者:程惠琴,王翰,施君 著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頁 數:136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7855492
主編推薦
“靈感·工匠”,這是五年前幾個毛頭編輯嘻嘻哈哈聊天時起的名字。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側重工藝美術中工藝的圖書《琺瑯藝術》開始,這個系列就一直在成長,至今已經到了小石榴(小十六)了。這些書中有講陶瓷的,有講金工的,也有講珠寶首飾的,但是無論是哪個細分領域,編輯在選書(主要是引進版)和內容策劃(主要是原創書)時,都始終秉承著一個原則——既要清晰地介紹工藝步驟,又要在嚴謹的步驟中啟發靈感。 《景泰藍藝術——工藝技術·跨界設計·作品展示》這本書從教學的角度層層遞進,詳細介紹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容簡介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經過千年的傳承依舊保留完好,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正因其具有的歷史意義及工藝特徵,景泰藍於2006年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在發展過程中,其外延及內涵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景泰藍市場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契機和挑戰。本書由基礎知識、案例步驟、作品賞析、創新設計等內容組成,以實際作品為案例,從材料、工藝、創新設計到每個工序的操作步驟都進行了系統的講解,突出了景泰藍應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特點。本書也側重景泰藍工藝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讀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其對傳統工藝的興趣,同時在弘揚中國傳統工藝景泰藍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對初學者來說,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景泰藍工藝入門教材。本書配有數字交互資源,便於讀者隨時查看主要工藝操作視頻。
目錄
●第一章景泰藍的基礎知識6
第一節景泰藍的概念與歷史文脈7
初識景泰藍7
景泰藍的歷史8
第二節景泰藍的主要類別及品種13
景泰藍的主要類別13
景泰藍的主要品種15
第三節景泰藍的題材與紋飾23
景泰藍的題材23
景泰藍的紋飾27
第四節景泰藍製作的材料、工具與設備31
第五節景泰藍工作室相關注意事項36
第二章景泰藍的工藝技法38
第一節景泰藍的製作工序39
前期準備
掐絲
基本形掐絲訓練
粘絲
焊絲
點藍前的準備工作
點藍
燒藍
打磨拋光
鍍金
第二節景泰藍器皿製作52
第三節景泰藍家具製作56
第四節景泰藍首飾製作62
第五節景泰藍裝飾畫製作65
第六節景泰藍鐘面製作70
第七節景泰藍酒架製作75
第三章景泰藍的創新設計78
第一節絲的變化79
可變的單絲80
可組的排絲82
第二節釉料的變化83
在單色底釉上的變化83
釉料相加產生的變化87
絲與釉料結合的變化89
釉料與玻璃結合的變化90
軟琺瑯釉料的應用92
第三節跨界設計的探索101
材質跨界101
爛板工藝的運用112
功能形式跨界117
第四節相關創意實例123
參考文獻136
青瓷設計與製作
作 者:吳小萍,吳永平 著
定 價:88
出 版 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頁 數:144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2351418
編輯推薦
1.本書重點介紹青瓷的設計思路以及成型技術,引導讀者了解青瓷獨特的文化背景,掌握設計要領,學習成型製作的全過程。
2.本書在成型製作一章配以大量高清彩圖,使讀者一看即會,可操作性強,具有重要的學習與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以青瓷的設計與製作為主線,分析設計與成型的關係,闡述設計原理與成型技術,並介紹裝飾、施釉、燒成、後期處理等工藝,配以製作過程的詳細步驟圖解,引導讀者了解青瓷獨特的文化背景,掌握設計要領,學習成型製作的全過程。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相關企業、社會團體、青瓷愛好者等學習與參考。
作者簡介
吳小萍,麗水學院,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小萍,麗水學院,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麗水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理事,中國陶瓷協會會員,從事青瓷研究三十餘年,龍泉青瓷世家;部分作品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龍泉市博物館”等重要館藏;主持《龍泉青瓷工藝》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獲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持《龍泉青瓷工藝》精品課程獲浙江省首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與認定,主持省、校級教學研究項目9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參與1項;作品獲國家“金、銀、銅”等獎項20餘項;指導學生作品獲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一、二、三”等獎項10餘項,並獲浙江省“優*指導教師獎”榮譽稱號;作品入展“巴黎盧浮宮展、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中國當代陶藝家作品雙年展等重要展覽10餘項;發表專業論文1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其它專利9項。
目 錄
第一章 青瓷溯源 001
第一節 概述 002
一、越窯 002
二、甌窯 002
三、德清窯 003
四、婺窯 003
五、龍泉窯 004
第二節 青瓷原料 005
一、高嶺土礦 006
二、瓷石礦 006
三、長石礦 006
四、石英 007
五、矽灰石 008
六、葉蠟石 008
七、滑石 009
八、黏土 009
第二章 青瓷設計 010
第一節 設計理念 012
第二節 人與產品的關係 014
第三節 功能與形式美感 015
第四節 青瓷的特徵 017
第五節 材料及其運用 018
第六節 青瓷造型設計三要素和基本法則 019
第七節 設計圖與造型設計的表達 020
一、設計圖 020
二、造型設計表達 022
第八節 青瓷產品的分類 022
第九節 青瓷產品設計 023
一、茶具設計 024
二、文房用具設計 027
三、餐具設計 030
四、花器設計 031
五、熏香爐設計 033
第三章 青瓷成型製作 036
第一節 模具製作 038
一、模型製作 038
二、模具翻制 042
第二節 茶具製作 052
一、壺注漿成型 052
二、壺修坯 060
三、壺粘接成型 063
四、小杯滾壓成型 066
五、小杯修坯 068
第三節 文房用具製作 069
一、筆筒拉坯成型 069
二、筆洗拉坯成型 072
三、水滴拉坯成型 074
四、印泥盒拉坯成型 076
五、臂擱泥板成型 077
六、鎮紙泥板成型 077
七、筆筒修坯 078
八、筆洗修坯 081
九、水滴修坯 082
十、印泥盒修坯 084
第四節 餐具製作 085
一、餐盤拉坯成型 086
二、湯碗拉坯成型 087
三、小碟拉坯成型 088
四、小碗拉坯成型 089
五、小湯碗拉坯成型 091
六、餐盤修坯 091
七、湯碗修坯 093
八、小碟修坯 094
九、小碗修坯 095
十、小湯碗修坯 097
第五節 花器製作 099
一、小圓花器拉坯成型 099
二、小圓花器修坯 101
三、橄欖形小花器注漿成型 103
四、橄欖形小花器修坯 105
五、小水壺拉坯成型 106
六、小水壺修坯 108
第六節 香器製作 109
一、熏香爐製作 109
二、小香插製作 119
第七節 首飾製作 122
一、如意首飾印坯成型 122
二、祥雲首飾手工成型 124
第四章 青瓷裝飾與施釉 127
第一節 裝飾 128
一、壓印紋裝飾 129
二、劃花裝飾 130
三、戳印裝飾 130
四、肌理裝飾 130
五、刀切紋裝飾 131
六、淺浮雕裝飾 132
七、刻槽裝飾 133
八、剔花裝飾 133
九、堆花裝飾 134
十、貼花裝飾 134
十一、泥條裝飾 134
十二、泥板裝飾 135
十三、泥板泥條結合裝飾 135
十四、泥片裝飾 136
十五、削麵裝飾 136
十六、捏塑裝飾 137
十七、跳刀紋裝飾 137
十八、絞泥裝飾 137
十九、鏤空裝飾 138
二十、化妝土裝飾 138
二十一、鑲嵌裝飾 138
第二節 施釉 139
第五章 青瓷燒成與後期處理 140
第一節 燒成 141
第二節 後期處理 144
前 言
青瓷,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與其他天然礦物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燒製的工藝製品。青瓷以瓷質細膩、釉色青碧、類冰似玉而著稱。青瓷作為幾千年文明的存在,與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被視為不同時期人類社會生活的具體寫照。青瓷設計,是指開發、改良青瓷產品的設計構思與規劃的全過程,其不僅是對生活、對事物的呈現,更是融合了藝術美、創造美和材料美。
本書內容涵蓋青瓷文化、設計理念、工藝技術等,注重介紹設計與成型的關係,結合青瓷材料獨特的性質和文化背景,講解多種不同成型方法與工藝步驟,闡述設計原理與工藝技術在成型過程中的重要性。語言簡練,通俗易懂,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折射著豐厚的青瓷文化內涵。
通過閱讀本書,希望讀者能夠很好地了解青瓷獨特的文化背景、設計理念以及製作技藝,掌握從設計構思到構圖、再到製作成型的全過程。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相關企業、社會團體、青瓷愛好者等學習與參考。書中文字和彩圖由吳小萍、吳永平編寫、整理,圖1~圖13等設計圖由王利軍提供。在編寫過程中吳永平教授給予了很多指導和建議,並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同時得到了趙洪斌教授的鼓勵和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由於編寫時間緊迫,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吳小萍
2019年5月8日
《天然釉-釉料的配製與製作方法》
製作釉料是一個令人著迷且有意義的過程,如果使用的是自己收集的原料便更是如此。只需要很少的設備並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就可以從當地環境中收集製釉原料,如黏土、底土、植物和貝殼等,最終通過一系列操作在窯內收穫美麗的成品。 《天然釉-釉料的配製與製作方法》鼓勵讀者採用創造性的實驗方法,來研製個性化的釉料。對於希望以更自然、更可持續的方式來開發獨特釉料效果的人來說,這本書至關重要。
內容提要
無論是希望完全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來製作釉料,還是只把它們作為現有基礎配方的補充,作者在《天然釉——釉料的配置與製作方法》中都會提供合適的建議,包括如何尋找和準備天然材料(例如風化的岩石和海藻),還會對混合釉料、測試樣品、最後的施釉和作品燒製進行詳細指導。使用天然釉料的當代陶藝家們也在書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創作技巧及產生的有趣的釉料效果。
作者簡介
米蘭達•福雷斯特(Miranda Forrest),在職陶藝家,畢業於格拉斯哥藝術學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獲榮譽學士學位。現居住於蘇格蘭西海岸的外赫布里底群島(Outer Hebrides),善於收集並使用當地收集的材料開發釉料配方。
譯者簡介
張凌雲,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荷蘭皇家代爾夫特特邀藝術家、日本陶藝之森特邀藝術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會員,還擔任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Sou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特邀客座教授、韓國慶熙大學(KyungHee University)特邀客座教授和陶溪川藝術顧問等職務。在國際現代陶藝領域非常活躍,在世界範圍內舉辦過多次個展,參加全球重要現代陶藝聯展30多次,在國際現代陶藝領域非常活躍,多次策劃國際現代陶藝展、組織國際現代陶藝論壇、工作營,並多次受邀參加知名電視節目。其作品曾被中國陶瓷博物館、荷蘭代爾夫特王子庭院博物館(Museum Prinsenhof Delft)收藏,2021年出版專著《手工陶瓷器皿》。
目錄
譯者序 5
前言 7
致謝 11
第一章 什麼是陶瓷釉 15
第二章 認識天然釉料 17
第三章 準備工作 29
第四章 來自岩石的釉料 37
第五章 來自植物和動物的釉料 45
第六章 配製釉料 55
第七章 施釉和燒成 69
第八章 發現黏土 75
第九章 樂燒使用的天然材料 79
第十章 使用天然材料的陶藝家 83
第十一章 作品賞析 104
第十二章 健康與安全 109
結語 111
"1999年搬到南尤伊斯特島(South Uist)時,我感到與周圍環境的聯繫如此緊密,甚至希望將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帶到我的陶瓷作品中。南尤伊斯特島是蘇格蘭西部諸島之一,也被稱為外赫布里底群島(Outer Hebrides),主要由29億年前的變質岩劉易斯片麻岩(lewisian gneiss)組成。
最初,我對能夠找到可用的材料不抱希望。我所知道的唯一的天然釉是黏土和草木灰的混合物,但是南尤伊斯特島的樹木很少,黏土也很難找到。不過,經過一些考察研究和實驗,我對使用當地材料配製的釉料感到驚訝:可以用各種陸生草本植物和海生藻類植物代替木材製作灰釉,用其他種類的岩石碎塊代替黏土。這些材料中的大部分可以製成某種釉。我逐漸意識到,製作天然釉的基本原理並不依賴於找到特定的岩石或植物,雖然有些材料會產生某種特別的釉,例如天目釉或鈞窯釉。這類釉料來自遙遠的中國,那裡的材料表面上雖與南尤伊斯特島的不同,但研究結果表明,它們實質上含有相似的礦物質。塑泥胎—尤其是耐高溫的那一種—也許要依賴於找到特定種類的沉積物,但是如果只是製作普通釉料,那麼選擇範圍要廣泛得多。
配備天然釉需要尋找原材料並加工處理,這可能類似於早期陶工在燒的過程中觀察什麼材料會熔化。今天,我們具有了解了釉料化學的科學知識的優勢,這是早期的陶工所缺少的。
釉料化學是一門複雜的科學,我們對它的大部分認知都是由產業主導的。陶瓷產業已將其資源用於生產高度實用、衛生和耐用的釉料。這些釉料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礦床和精煉礦物質製成。儘管主要是為工業陶瓷而開發的,但是我們個人陶藝家和在陶瓷創新領域的人們仍然受益於並使用該技術。現在的創作者可以從供應商那裡訂購現成的黏土和釉料,而無需了解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基本配料。如果他們想讓自己的黏土或釉料有更多的個人色彩,可以從供應商處訂購原材料,用於製備自己的配方。將這些配料研磨成大小一致的顆粒後,就可以方便地用袋裝並且貼上標籤,以備稱重和使用。我這樣做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對長石在自然狀態下的外觀是什麼樣子卻一無所知!
製備底釉的常規方法涉及復雜的公式和算術。剛上大學時,我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去研究這些配方,我還清楚地記得是如何從長期而復雜的理論研究中得出的釉料配比,但實際情況是太乏味了,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在那次實驗之後,我使用了一個成熟的底釉配方,通過添加其他成分來獲得想要的顏色和紋理。多年來我一直使用這些釉料配方。
當開始使用收集的製釉材料時,我並不知道家附近有那麼多原料可以用來製作釉料。具體的工作方法取決於使用的材料,因為我使用的是天然材料,燒成後的結果每次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絕大部分實驗中,我沒有稱重干燥的材料,而是在潮濕時按體積測量。我用勺子或水瓢通過肉眼測量和評估液體的黏度。在進行釉料分層疊加和混合實驗之前,首先要燒製單個成分以了解它們在設定的溫度下呈現什麼樣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了解燒製這些釉料可以產生的多種結果。
當我與澳大利亞陶藝家格雷格 · 戴利(Greg Daly)一起參加為期一周的釉料(購買而非收集的材料)研討會時,我已經開始單獨燒製收集來的材料。他建議在試片上單獨燒製以了解釉料的狀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想法,比使用固定配方更好!我從沒想過單獨燒高嶺土或燧石。就我而言,它們只是配方的一部分而已。戴利處理釉料的方式對我影響很大,讓我意識到更應該通過視覺(經驗)而非理論(配方)來獲得釉料結果。
如果你更喜歡使用乾燥配料的常規方法,我仍然建議你可以像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先對濕的材料進行測試。在通常燒製的溫度和窯爐氣氛中找到能產生理想結果的材料範圍。這樣你就知道要大量收集哪些材料,然後改為使用乾燥材料,因為在此階段準確稱量成分進行增量實驗,可以為獲得更一致的結果指明方向。
本書中的研究和實驗的對象的順序遵循自然演化的順序:岩石、植物和動物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