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醫算史 傷寒方術 前傳(全2冊)
作 者:路輝 著
出 版 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頁 數:1056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3255530
【導讀】
世人多知中醫之效,但莫明中醫之理,現代醫學掌權者動輒以經驗醫學名之。按理,隨著時間推移,經驗應該越來越豐富,療效也應該越來越好,而中醫臨床現實卻並非如此。再者,傷寒經方之效,業界盡知,其歷經千年,在現代社會適應範疇越來越廣,絕非經驗二字所能解釋。究其源,不過先賢重大道,後人好小術。大道有數,萬古不變,明之即可執簡禦繁,綱舉目張。此數源自天文,非憑空臆測,河洛八卦為數之起源,醫道之數精華部分皆在《內經》運氣九篇,仲景悟之,參合他典以著《傷寒》。本書緣起,正在於此……
書評上:
我是路輝先生古中醫系列大作之《古中醫醫算史·傷寒方術·前傳》的責任編輯朱江,成中醫出身,學術淺薄,歲月虛度,覥顏混跡於中醫藥出版社,工作數年,閱稿如山,但此書為目前職業生涯之僅見,掩卷沉思,唯嘆相見恨晚。
此書洋洋灑灑百萬字,直指中醫源頭,歷數當下時弊,秉承先賢心法,啟悟杏林後學;尤其可貴的是資料翔實,官方民間,搜羅博極,言不虛發,論不妄立,再窮多年心血,方有之書。
簡單來說,此書回答了三個根本問題:
中醫從何而來?緣何而立?向何而行?
下筆百萬,不離此旨。
此書有一定難度,沒有一定的基礎難以理解。但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眼界和格局決定人*終能達到的高度,人如此,學問亦如此。即使一時難解,但把這本書當成“推窗見月之手”“深入寶山之路”,倒也不無裨益。
此書既名“前傳”,那就還有“正片”在後,嚴格來說,這是一本“從源流開始教你學中醫”的書,看似拖沓,其實不然。
因為,欲明前途,須知來路;不謀萬世,難謀一時。
如果你只想在中醫這座大樓裡做一個普通的泥瓦匠,處理一下常見病,那麼不這本書,跟師抄方幾年足夠,但如果你想深入杏林,學會如何設計、建造這座大樓,那麼這本書*值得一讀,這個書評或也值得一看,其後的“正片”——《傷寒方術》更值得期待。
這本書之所以洋洋百萬言,是因為需要大量典籍作為支撐,為中醫的來去之路撥雲見月,令中醫學子不再徬徨,更由於每個人領悟的契機不同,加之中醫界成見已深,所以只能地毯式轟炸,正本清源,務必鉅細無遺。
此書目錄僅分卷篇兩級,以八卦五行、北斗干支分列,乾坤兩卷開路,述中醫源流;《坎卷》厚重,其中分篇皆以乾支命名,為全書數術之重心;《離卷》及以後部分列述少數民族及外國醫算,異曲同工,權作參考。
書名中的“醫算”“方術”“前傳”,是此書之關鍵。此書*的價值,就在於其強調中醫“數術”,而非其他學術書籍所關注的“老中醫經驗”。
無算法,難合萬變,憑經驗,難傳後世,故而“醫算、方術”正是中醫傳揚興衰之命脈。只不過,此道久衰,故而世人多以為偽,但在中醫的歷史上,數術的光芒從未隱沒,所以作者蒐集了海量古籍,只為證明此點。
信心立而前路明,不讀“前傳”,不知來路,信心不堅,輾轉徘徊,怎行千里?
由於作者著此書,批閱數載,蒐集廣泛,對歷史上重要的中醫典籍、人物、理論,已經篩選了一次,分門別類,剖析互校,中醫之根本,基本都在書裡了。所以,讀這本書,先不要陷於細節,可以先看看我的書評,泛讀此書,明其脈絡,在此基礎上,循機而行,找准*適合自己學習的路徑,然後再節選精讀此書,或者循此而精讀其他與自己*投緣的典籍,如此,必收事半功倍之效,他日成就當可期矣。
大凡成事,必要把握機緣,佛祖說法,相機而行,法無定法,弟子成就無數,悟道方式卻各有不同。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卻能聞金剛經而開悟,作者本人領悟古中醫學,也是幸會了幾本觸機投緣的書,所以,要在這本書中去尋找你的“契機”,而不是死記硬背。只要明路前行,持之以恆,必有所成。
此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普通中醫治的是人,而作者,治的是中醫。別看當今中醫表面風光,學子眾多,但大師漸泯,雜說紛紜,文獻殘缺,敝帚自珍。
開元盛世,隱孕安史之劫。
雖然,在當下中國,以*為代表的國家高層明確表態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但是,反對中醫藥的聲音一直就沒有停息,而反對中醫者,*的質疑是中醫的“科學性”。
平心而論,在下早年也曾懷疑過中醫的科學性。根本原因在於:
*,缺乏基礎數學公式,臨床經驗為主,老人掌權。
第二,療效逐代倒退,與現代科學正好相反。
第三,缺乏反复可驗證性,流派林立,各執一詞。
除此以外,中醫還有很多“缺點”——但“*的問題”在於,他能治病,而且有時能“立起沈痾,效如桴鼓”。僅此一條,就可作為中醫是否“偽科學”的爭論焦點,否則,早就蓋棺定論了,夫復何言?
其實,正是由於中醫起源一些核心元素的丟失,才造成中醫界憑主觀經驗主導之局面,所以世人皆尊“老中醫”,而現代科學家大多數是中青年人。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有明確的起源史、方法論、公式、實驗數據、公開文獻,後來者知道為何而學?從何而學?如何而學?而初學中醫者,要么一頭霧水,要么痛斥“偽科”,徘徊數年甚至數十年,未得其門而入者,多如牛毛。
有鑑於此,在本書開篇《乾卷·神傳》裡,作者對中醫起源做了提綱挈領的描述,明確指出中醫的發展(退化)軌跡:
天毉→巫毉→方仙毉→丹毉→道毉→走方毉→儒醫→傳統中醫→國醫→現代中醫。
退化軌跡觸目驚心,但是反過來看,升值潛力也非常大。
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退化之路反道而行就是昇華之路。
岐黃之術起源很簡單,並非源自“群眾智慧”,而是創自遠古一些智慧超群的人,他們創建了一個文化高峰(後來衰落,原因不明),雖然僅局限於一小部分人,這些人留下的“財富”還有很多,甚至到春秋戰國,諸子蜂起與其亦有淵源,而中醫,不過建木一枝。
就如現代物理,看似紛繁,其實真正奠基者也就寥寥數人而已。
不同的是,物理的核心算法公開流傳下來了,歷代總有一些天才能夠繼往開來,所以後世的物理學越來越發達。
但中醫的數術精華屬於隱傳狀態,且先賢立法太高,後世粗知者多,精通者少,所以世面廣泛流傳的多是易學易用的臨床經驗,故而後世方藥越來越多,醫書也越寫越多(對《傷寒論》的註解不下千家),而療效嘛,就越來越“隨機”。
其實,任何一門現代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結晶出一些核心算法,這是純粹客觀的規律,萬年不變,否則,就不能成其為一門“科學”。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積累了數十年的實驗數據和經驗公式,卻被麥克斯韋僅用四個電磁方程就完全概括,這才使人類跨入電氣時代,也才有了後來互聯網的硬件基礎。否則,人類還沉迷在愛迪生忽閃忽閃的燈泡下,擺弄著他的各種小電器發明,但要想邁入信息時代,純屬癡人說夢。
這就是現代科技史上“經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