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我生:壁畫上的中國史
ISBN13:978730133113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苗子兮
出版日:2022/09/22
裝訂/頁數:平裝/474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編輯推薦
1. 聚焦經典:從東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兩宋的千年壁畫史中遴選14部傑出作品加以解讀;
2. 以圖敘史:以壁畫圖像為古人立傳,編綴個體生命故事;
3. 見微知著:以個體生命故事透視時代風雲變幻;微觀史與社會史的完美結合;
4. 關注「邊界」:突破時空、民族的界限,呈現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鑑;
5. 裝幀精美:圖文並茂、全彩印刷。
內容簡介
本書從東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兩宋的千年壁畫史中遴選14部墓葬壁畫的傑出作品加以解讀,呈現一部別具一格、色彩斑斕的中國歷史。
皇親國戚、豪門貴婦、邊地小吏、異國來客,農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角。從神祇仙境到莊園牧歌,從覬籌交錯的盛宴到鮮衣怒馬的出行,從春播秋收到南來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業、希冀情感被表現在畫壁上,時代的風尚、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風雲被折射在畫面上。每幅畫,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過它,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生命故事,還有大時代的起承轉合。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所讀解的14部壁畫作品中,近半數與華夏文明「 邊境」的族群有關,由此為突破時空、民族的界限,研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了解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鑑提供了圖像史的基礎。
本書資料翔實、推論嚴謹,想像豐富、情感充沛,顯示出作者紮實的史學功底和良好的文學素養;在目前的中國歷史讀物中,本書以圖敘史、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頗具特點。
作者簡介
苗子兮,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曾擔任中央電視台紀錄片《空拍中國》第三季、《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等撰稿人,出版有《畫裡的遠遊——版畫家吉田博的一百個世界印象》《西湖夢尋-漫步在張岱的西湖夢裡》等著作。
目錄
序
前 言
1.「祥瑞 」:王莽的野心和西王母的天堂
當王政君成為西王母的化身時,西王母亦上升為國家信仰。由是,江山處處奉祀,人 人崇拜,這位女神的榮耀,在王莽的野心的推動下,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巔峰。
2.貴女的盛宴:東漢豪門的交遊與宴樂
主上猜嫌,故臣子們彼此來往時,不禁如履薄冰。在此情形下,若欲示好諸人,設 宴會賓客,則可能會招人耳目。
3.東漢官場升職記
李漢又一次呼吸到邊塞粗糲的空氣,他遙望極遠處綿延的長城和長城腳下若有若無 的煙塵,感受到了自己肩頭所擔負的厚望的重量。
4.河西走廊:亂世裡的“桃花源”
據山川之形,擁農牧之利,依塢壁之堅,加之雄霸此地的張軌家族的積極治理,河 西幸運地躲過了西晉末年的大動盪,成為那個混亂時代裡的一方樂土。
5.輪迴的樓蘭
漢朝使臣穿過河西走廊,出陽關、玉門關進入塔里木盆地後,需要先到樓蘭綠洲作 必要的物資補給,因此,樓蘭這個位置被稱為“ 當空道 ”。
6.名士?高士?仙士?一個時代的“竹林之夢”
門閥士族當道,也使得玄風大盛。新時代的玄談名士們需要尋找合適的先賢或文化英 雄以為名士群體之楷模,竹林七賢成為最好的選擇。
7.王朝柱石:東魏和北齊的勳貴集團
勳貴們又迎來了黃金時代,合夥人模式經此政變再度得勢。站在高演、高湛這邊的婁 睿也獲得了豐厚的嘉獎,從此進入了北齊王朝 的權力核心,成為真正的王朝柱石。
8.北齊—北週—隋朝:一個「老外」的宦海浮沉
原為北齊之臣的虞弘,入北週後繼續加官晉爵。北周君主重用虞弘,除了是對其卓 越的外交內政才華的賞識外,還可能因為虞弘此時掌握了一支重要力量— 入華的西域胡人。
9.宮花寂寞紅:政治聯姻裡的名門貴女
李唐王朝既立足關中,承北周關中本位之餘續 ,欲穩固基礎且進取全國,獲得關 中漢族大姓的支持便顯得至關重要。那麼,身為關中首族的京兆韋氏將是李世民爭取的目標。
10.「瓜熟子離離」:太子李賢的人生終點
當太子的冠冕戴上頭的那一刻,年輕的李賢是興奮的,他期待能像祖父一樣,成為 萬民景仰的聖君。 只是,李賢可能沒想過,太子,特別是唐朝太子,其實是個高危險的職 業。
11.城頭變幻大王旗:五代十國的“牆頭草”
數十年間,“ 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野心燃燒時,君臣父子之倫常道德皆成虛言,以至於宋儒評價這段時代時,稱其為“ 不仁之極也” 。
12.四季行走:「「浪蕩」的契丹王庭
漢化-放棄遊蕩而定居於城市,放下弓刀而拿起鋤犁,這對於游牧民族來說,意 味著野蠻勇武之氣的喪失。 為了維持族人的悍勇,有些契丹舊俗得到堅定的延續。
13.變法大時代裡小鄉紳的“清平樂”
司馬光忽略了一點,民間和公家之間還有一個富裕的中間階層,而王安石所要做的, 就是從中間階層手裡搶奪肥肉。有錢但無權無勢的富民們,就是王安石理財的主要對象。
14.家族之樹:遼國漢人發跡史
遼國胡漢分治,「 以國製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漢人得官主要有兩條途徑,科舉 與恩蔭。恩蔭是世家大族才有的特權,普通富戶自然 無望,那麼,科舉是否能走通呢 ?
參考文獻
後 記
觀無量:壁畫上的中國史
ISBN13:978730134842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苗子兮
出版日:2024/04/01
裝訂/頁數:平裝/344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編輯推薦
1. 視野宏闊,所選壁畫橫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明代千年歲月;
2. 全彩印刷,二百六十餘幅圖片,囊括宮殿、寺觀、石窟壁畫,帶你沉浸式體驗中國歷史;
3. 深入探討圖像中隱藏的歷史訊息,還原壁畫背後更宏大的時空場景;
4. 關注大歷史中個體的命運,以豐富的細節還原個體的生命故事;
5. 突破時空、民族的界限,呈現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鑑。
內容簡介
中國壁畫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墓葬壁畫,一類是宮殿寺觀石窟壁畫;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本書《觀我生》聚焦墓葬壁畫,以墓葬壁畫的解讀還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後的時代歷史,而《觀無量》一書則針對宮殿寺觀石窟壁畫展開。
“觀無量”,即觀照廣闊無量之世界。中國的宮殿寺觀石窟壁畫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繪,上至佛國仙境,下至人間凡塵,可謂萬象百態在其中。作者在圖像之海中選擇十組壁畫,發掘圖像中隱藏的歷史信息,還原壁畫背後更宏大的時空場景,以及在此場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構築起了一部別開生面的中國史。在這部歷史中,發言訴說的不僅是文字,還有那些色彩、線條和凹凸起伏,那些生動氣韻和傳神阿堵。
作者簡介
苗子兮,歷史寫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曾擔任中央電視台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品牌欄目《國寶檔案》《探索·發現》及知名刊物《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等撰稿人,出版有《觀我生-壁畫上的中國史》(第十八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畫裡的遠遊-版畫家吉田博的一百個世界印象》《西湖夢尋-漫步在張岱的西湖夢裡》等著作。
目錄
1.道德榜:武氏祠與黨錮之禍 1
武梁或許無數次因世道黯淡而扼腕;或許無數次因故事裡刺客的視死如歸而擊節; 或許無數次,他幻想著能有一群人站出來,像荊軒刺秦王一般,消滅那些當道的虎豹豺狼,再造一個清明之世。此生,他無能為力了,但在他身後,真有一群人,意欲在日益敗 壞的塵世之上,築造光耀如日的城邦。
2.消失的母愛:北魏宮廷的製度魅影 29
北魏王朝甫一建立,便在大大彰顯父權,壓制被視為部落舊制殘餘的母權,帝國 繼承者的母親一直被辜負、被隱藏甚至被殺戮。而元恪以極大的孝心,將母親與父親同等 供奉於佛前,這不但是對自己生母的殷切紀念,也是對所有帝國母親的招魂。
3.鼠輩成名記:從埃及到中土的故事流傳 65
這些看似違常的情節背後,很可能有一個被忽略的情節,即於闐王聽過一個故事,或者說故事的創造者聽過一個故事,他由己度人地假設於闐王也知曉:老鼠是神的軍隊,可以幫人克敵制勝。而這個故事正是曾在埃及發生的,經過希臘人萬裡迢迢傳到犍 陀羅,又隨著移民進入於闐的老鼠克敵故事!
4. 風中的城邦:帝國起伏時代的撒馬爾罕 95
大使廳的主人或許曾有幸拜謁甚至侍奉這三位大陸上最有權勢的王者,並將他們繪 在自己府邸大廳的壁上,這既是對王者的尊崇,也是對自己見多識廣的炫耀。而這位不知名大使的縱橫萬裡的旅程背後,則是撒馬爾罕王的深思熟慮,他小心為城邦掌舵,在既不拂舊主顏面的同時,又向新的強者輸誠,努力在大國爭霸中爭取城邦的生存空間。最 終,他做到了。
5.哭泣的公主:封存在藏經洞中的往事 151
天公主的三個兒子一朝殞命,這應該是沙州地震般的重大事件。遺憾的是,文書並未 告訴我們這起謀殺案的幕後真兇,遍索敦煌文書,也未尋得兇手的踪跡。這種沉默似乎在 暗示我們,兇手必定位高權重,才使得萬馬齊喑。
6.向西天:取經熱潮與宋太祖的宏圖 189
宋朝終歸沒能收回幽雲之地,趙匡胤的第二步計畫尚未能實現,更遑論經略西域了。 於是,那場聲勢浩大的取經活動最終只是一場取經活動,取經者遊歷萬裡所偵知的海量 信息亦在千年後消失殆盡,只成為林泉下老僧的閒聊。
7.幻滅之城:汴京的生生死死 225
紹興十七年(1147),南渡的孟元老追憶東京(宋汴京)繁華,作《夢華錄 》。十多 年後,在五台山下的這座小寺中,同樣的故國之思令王逵中心如噎。而已身陷異國的他無 法像孟元老那般直抒胸臆,於是,他只能將眷念層層包裹,以佛傳故事圖像的形式銘刻 在壁。
8.季風之子:吳哥浮雕中的唐人軍隊 257
唐人流寓當地既久,對這片土地有了感情,而他們的後裔更是生長於斯。於是,當真 臘危亡之時,這些本可乘風而去的人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和真臘人並肩戰鬥,捍衛家 園。正因為他們的無畏,曾在歷史的海洋中乘風破浪的季風之子們幾乎要被時光磨滅痕 跡,卻又幸運地在這部石頭的史詩中留下不朽的形象。
9.祈豐年:明代災異與超新星假說 281
明代的晉南百姓做夢也不會想到,赤地千里的亢旱、遮天蔽日的蝗蟲、餓殍遍地的飢荒,這些災難確實是從天而降,但並非出於某位神靈的意志,而是由於某顆星星的死亡。
參考文獻
後 記
精彩書摘
消失的母愛:北魏宮廷的製度魅影(節錄)
喪母之痛,曾被一代代北魏皇帝所暗自吞嚥。
第一個受其苦痛的是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拓跋嗣。道武帝欲以拓跋嗣承繼大統, 卻先將其母劉氏賜死,並且,道武帝援引漢武帝立子殺母的舊例向拓跋嗣解釋自己的行為:「 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拓跋嗣害怕雷霆之下或有不測,於是奔逃於外。
拓跋嗣的出奔,使道武帝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另一個兒子拓跋紹身上。同樣,他打算在把王朝交給拓跋紹前,殺掉他的母親。當道武帝將賀氏幽於宮中,將行屠戮時,卻因先前的夫妻恩愛而一時猶豫不決。賀氏密遣人告知兒子拓跋紹,讓他速來拯救。救母心切的拓跋紹不惜鋌而走險,召集帳下及宦者數人,闖入宮禁,殺死了道武帝。
夫殺妻,子弒父,北魏宮廷上演了人倫悲劇。那麼,始作俑者的道武帝為何非要違背人倫之情,立其子而殺其母,其所謂的“ 長久之計 ”又是什麼呢?
北魏王朝是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在此之前,拓跋氏王統已經以代國的名義延 續了數代。不過,所謂代國並不是一個制度完備的國家,充其量也是一個部落聯盟。 “ 丈隨妻歸......為妻家僕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物,一出妻家”,因此,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擁有著相當的話語權, “ 故其俗從婦人計,至戰鬥時,乃自決知。”
鮮卑 “ 言語習俗與烏丸同 ”,《 三國志 》裴松之注引《 魏書 》中一段對烏丸人風俗的描述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同屬東胡系的鮮卑人早期生活的理解。因脫離母系氏族時代未久,烏丸人的婚姻關係中仍保留著舊時代的痕跡,如女婿需先從妻家居, 縱然當時烏丸人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在結束壟從妻居的階段後,女性最終要嫁入夫家,但出嫁後的女性並未割斷與母家的聯繫,以至於性格悍駿的烏丸人憤怒時可殺其父兄,但終不敢害其母,因為母親身後還有母家部落的支持。
類似的痕跡也留在鮮卑社會中,因此,嫁入拓跋部的女性也代表著母家部落 的利益。一旦國王去世,代國便會陷入有力者得之的叢林狀態中,先王的諸位妻子要依仗母家部落的力量為自己兒子爭奪王位,於是兄弟鬩牆、同室操戈在代國歷史上比比皆是,由此帶來巨大的內耗使得代國終其世只是囿於北方的小小部落聯盟, 並最終為前秦所滅。
代國死亡時,拓跋珪年甫六歲。當前秦大軍潮湧而來時,他曾隨母親賀氏及故臣吏逃亡北方,又遇高車抄掠,不得已避賊而南,倉皇奔走,仍然無法逃脫淪為階下之囚的命運。這段屈辱惶恐的經歷一定在拓跋珪的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可以說, 亡國如一根最尖利的刺扎在他的心底。
此後,拓跋珪先是隨著被擒的代國王族被遷往前秦的首都長安,後因“ 執父不孝,遷之於蜀”,代國王什翼犍死後,拓跋珪又遷回長安,後來隨舅慕容垂赴中山, 最後回到祖宗之地-代北。在流離失所中,拓跋珪度過了艱苦的童年時光。而他的母親賀氏一直陪伴著他,可以說,國破家亡之時,母愛,是照亮他黯淡生命的光。
……
然而,當拓跋珪羽翼業已豐滿時,扶持他成長的母親和母家部落卻成了一道隱形的羈絆。從中,聰慧過人的拓跋珪也參悟到代數世紛爭的癥結所在:母親可以依仗自家強大的部落力量將自己扶上王位,同理,其他部落也可以如此左右王權。部落一日不除,國家將無寧日。於是,離散部落成為拓跋珪的既定方針。
當然,這個過程是以鐵與火推進的。拓跋珪發起了一系列的部落戰爭,以雷霆之勢打擊和拆散古老的部落組織,使原來的部落民成為由國家統治的編戶之民,並令其定居耕作和接受役使,「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戶”,由此推動部落聯盟向皇權國家轉變。
拓跋珪的這一系列舉措,或許是令母親賀氏不安的,因為賀氏的母家賀蘭部亦為拓跋珪刀鋒所指。登國四年(389)二月,拓跋珪討伐叱突鄰部,舅舅賀訥有唇亡齒寒之憂,於是率諸部援助叱突鄰部,而被拓跋珪擊潰,賀訥西遁。登國五年(390)四月,拓跋珪又與慕容垂之子慕容驎討伐賀蘭部等諸部落,大破之。雖然到了六月,當鐵弗部的劉衛辰遣子直力鞮圍困賀蘭部時,拓跋珪又引兵救出了賀訥,但拓跋珪打擊母家部落的行為,想必會令母親大為光火。
因為史料的缺乏,我們不知道母子之間是否曾經爆發過衝突,但接下來的一件事,卻暗示了母子間的嫌隙。
就在這一年八月,拓跋珪派遣秦王拓跋觚出使燕國(史稱後燕)。不幸的是,燕主慕容垂扣留了拓跋觚,並向拓跋珪索取名馬,被拓跋珪拒絕了。這導致拓跋觚滯留於燕國,至死未歸。
拓跋觚,在《魏書·昭成子孫列傳》中被列為昭成帝什翼犍之孫,秦明王翰之子,然而《魏書·皇后列傳》又明言其為賀氏之少子,據週一良先生考證,拓跋觚當是賀氏與什翼犍所生之子,即拓跋珪的同母異父弟,然而為掩蓋先世翁媳婚配的醜事,修國史者對這段史事進行了粉飾,只是微露其跡,而魏收之《魏書》因襲舊文,故有此矛盾之處。拓跋觚留燕不歸,賀氏“憂念寢疾”,這進一步證明了拓跋觚就是賀氏親生之子。
如此,拓跋珪遣拓跋觚使燕,又故意拒絕慕容垂索賄,致使拓跋觚最終客死異國的行為便頗值得留意了。因為拓跋觚身為什翼犍之子,他也有繼承拓跋王王位的可能性。而母親往往最愛少子。那麼,若拓跋珪與賀氏發生了激烈衝突,拓跋珪很可能懷疑,英勇果決的母親會不會像當年扶立自己那樣,扶立另一個兒子登上王位呢?為了消除隱患,拓跋珪便將拓跋觚遣往他國。
……
宮中,賀氏因少子的生離而悲泣成疾,並於皇始元年(396)六月撒手人寰。但令我們驚訝的是,拓跋珪似乎並未在喪母之痛中淹過多久,七月,他開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於是改元」。或許,在他看來,母親的死,意味著一個舊時代的消亡,而經過不懈努力,一個屬於帝制皇權的新王朝,將突破部落聯盟的的舊軀殼,噴薄而出,這個王朝就是北魏。
母親,還是帝國,拓跋珪毅然選擇了後者。
時間又過了13年,到了天賜六年(409),這時候的北魏已是一個泱泱大國,稱雄北方了。拓跋珪三十九歲,雖然尚未進入老年,但由於服用寒食散,身體大不如前,他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
去年,他有了長孫拓跋燾,這個孩子的出生讓他喜不自禁,但隨之而來的則是深深的憂患:如何讓北魏的王統能夠子子孫孫順利延續下去,並防止如代國時那般的兄弟相爭呢?
說起兄弟,他立刻想到了衛王拓跋儀,據李憑先生考證,拓跋儀和拓跋觚一樣,都是賀氏所生,即皆為拓跋珪的同母異父兄弟。拓跋儀“容貌甚偉,美須髯,有算略,少能舞劍,騎射絕人”,並且學博今古,以至於名士許謙讚歎其“有大才不世之略”。而這必然遭到拓跋珪的忌憚,於是,就在天賜六年,因天文多變,占卜者稱“當有逆臣伏屍流血”,拓跋珪以此為由,將拓跋儀賜死
然而,這並不能讓拓跋珪完全放心。
拓跋珪有十個兒子,且王子們的母親多出自舊部落,儘管經過離散,部落勢力大不如前,但一旦某位王子即位,他的母家部落仍然可對其施加影響,甚至藉此重振旗鼓,那麼,拓跋珪這些年的苦心經營就毀於一旦了
經歷過亡國之痛的拓跋珪誓死也要保住自己半生打下的基業,為此,他再度痛下殺手。
他先殺死出身獨孤部的劉氏,將以劉氏之子拓跋嗣繼統。怎能拓跋嗣沉溺於喪母之悲,以致出奔。拓跋珪只得再殺出身賀蘭部的賀氏,沒想到卻命喪拓跋紹之手。
拓跋珪更沒想到的是,自己為應對國初局面而採取的非常手段,將成為一種制度,一個詛咒,在北魏宮中游盪,達一百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