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
作者:茅海建
ISBN號:9787108058966
出版社:三聯書店
印次:1
開本:16開
頁數:588
出版時間:2017-04-01
印刷時間:2017-04-01
版次:1
內容介紹
茅海建著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大量使用中國**歷史檔案館所藏清朝奏摺,和英國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學者彙編資料集等等,詳盡考訂並重建了與戰爭相關的大量基本史實。作者抓住幾個主要人物為線索展開敘述。從武器裝備、防禦工事、兵員訓練到作戰戰術的運用;從後勤、兵力動員、兵員調動到軍費的來源、籌集與分配,更涉及交戰國可用於戰爭的經濟實力、負責運籌帷幄人員的心態、他們的戰爭觀(從文化層面言)、戰術觀(從軍事角度言)等等。這些面相在過去的鴉片戰爭研究中或被忽視,或語焉不詳,但在本書中卻得到充分的展現。
作者不像許多人那般幸運,他們在歷經苦難完成一部著作後,可以長舒一口氣。自1992年年初起,作者推開一切,整整兩年,嚐到了著書人都經受過的酸苦辣(沒有感到甜),終於完工時,望著案上厚厚一摞文稿,心中沒有一點輕鬆的感覺。
一、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B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現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現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了聯繫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這與已經完成同一使命的國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個不讓中國人輕鬆的課題。
然而,歷史研究排斥感情的羼人,強調冷靜和客觀。作者因此也常常自問,作者是否真正做到了理智?
二、《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號稱“鴉片戰爭再研究”,自然包含著對以往的研究進行批判的意味。就研究的過程而言,當屬踩著前人的肩膀往上爬;就研究的結果而言,應是離歷史真實更近。然事過境遷,一個半世紀前的人和事,與今有著層層歷史隔膜。
作者居住的地方,名皇城根,與紫禁城僅一箭之遙。從西窗中望去,昔日禦花園景山上的萬春亭,在夕陽下隱隱閃亮。作者在位於紫禁城內的中國第1歷史檔案館閱檔時,因中午閉館也常常在宮中閒蕩,坐在“金鑾殿”前的漢白玉階上遐想。作者也去過圓明園舊址,望著那些已無痕跡據說在航空照片上依稀可辨的中式園區。空間距離的接近,常使作者感到時間跨隔的縮短。作者試圖與逝者對話,雖不能心靈溝通,卻也增加了對他們心思的理解。儘管現代史學理論已經證明了再現歷史之不可能,但求真畢竟是治史者不滅的夢境。
三、《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是獻給作者的導師陳旭麓教授的。 14年前,作者投先生門下為研究生。他指導的第1篇論文為《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兵力》。自此,作者對鴉片戰爭的興趣始終未減。畢業後,師生多有交往。他一直鼓勵作者把《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寫出來,作者也暗冀獲先生作序。可因工作關係,一直無暇動筆。 1989年調入近代史研究所,終有供作者支配的時間,導師卻已於1988年仙逝。緣此,儘管真正展紙動筆僅兩年,但蒐集史料、思考問題卻已經C出10年。導師為作者作基,作者卻無緣索序。今天,作者白序時,心中一直在想,《當代學術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精裝修訂版)》能否讓他滿意,渴望得到他的批評。可天堂距人間卻是那麼的遙遠……
作者簡介
茅海建,1954年出生於上海,“文化大革命”時,讀小學五年級,隨後參加“革命”“學工”和“學農”;16歲去當兵(當時被認為是最好的出路);23歲上大學(1977一1980,中山大學歷史系),屬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26歲讀碩士研究生(1980—1982,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陳旭麓先生;畢業後到軍事科學院工作,編輯《百科全書》;1989年以少校軍銜退役,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讀書僅10年,軍齡卻有19年。
此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工作10年,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9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008年,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研究的課題有兩項:
從1980年讀研究生時起,主要研究兩次鴉片戰爭及該時段的政治與外交,用了18年的時間,先後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1998)。該項研究已經結束。
從1998年起,主要研究戊戌變法,已經用了17年的時間,先後著《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2005)、《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鑑注》(2009)、《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2014)。該項研究尚未結束,仍在進行中。
另著有學術隨筆集《依然如舊的月色》(2014年)。
目錄
自序
緒論 由琦善賣國而想到的
一 琦善其人
二 琦善賣國罪名之否定
三 琦善賣國說形成的原因
四 本書的主旨
第1章 清朝的軍事力量
一 武器裝備
二 兵力與編制
三 士兵與軍官
第2章 驟然而至的戰爭
一 從嚴禁吸食到嚴禁海口
二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及其評論
三 林則徐的敵情判斷
四 林則徐的製敵方略
第3章 “剿”“撫”“剿”的迴旋
一 初戰
二 “剿”“撫”之變
三 伊里布與浙江停戰
四 琦善與廣東談判
五 虎門大戰
第4章 廣州的“戰局”
一 楊芳的“果勇”
二 奕山的“靖逆”
三 三元里抗英的史實與傳說
第5章 東南壁壘的傾塌
一 璞鼎查的東來
二 廈門的石壁
三 定海的土城
四 鎮海的天險
五 浙東的反攻
第6章 “撫”議再起
一 “十可慮”
二 屢戰屢敗:從杭州灣到揚子江
三 求和的歷程
第7章 平等與不平等
一 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引起的憂慮
二 邁入陷阱:中英虎門條約
三 “等價交換”?中美望廈條約
四 “奉獻”:中法黃埔條約
第8章 歷史的訴說
徵引文獻
人名、船名對照表
新版後記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精)
作者:茅海建
ISBN號:9787108062222
出版社:三聯書店
印次:1
開本:16開
頁數:378
出版時間:2018-06-01
印刷時間:2018-06-01
版次:1
內容介紹
兩次鴉片戰爭實為中國歷史之轉折,傳統的國家進入了近代的世界。在此轉折關頭的若干細部,不可不察。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增訂本)(精)》作者茅海建由此考察兩次鴉片戰爭的軍事:清朝的軍費、兵力、裝備、訓練水平,以披露西方新敵面前的“天朝”舊容;
考察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外交:廣州入城、西禮覲見、公使駐京以及葉名琛外交思想,以說明“天朝”觀念下的外交失矩;
考察兩次鴉片戰爭的若干重要戰例:虎門之戰、吳淞之戰、浙東之戰、三次大沽之戰,以測算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實距。
作者多年在大學開設“近代軍事史”課程,以研究帶講課,新意迭出。本書與《天朝的崩潰》作為鴉片戰爭研究姊妹篇,同時被許多高等院校列為近代史課程的不二選參考讀物。
作者介紹
茅海建,1954年出生於上海,“文化大革命”時,讀小學五年級,隨後參加“革命”“學工”和“學農”;16歲去當兵(當時被認為是最好的出路);23歲上大學(1977一1980,中山大學歷史系),屬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26歲讀碩士研究生(1980—1982,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陳旭麓先生;畢業後到軍事科學院工作,編輯《百科全書》;1989年以少校軍銜退役,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讀書僅10年,軍齡卻有19年。
此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工作10年,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9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008年,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研究的課題有兩項:
從1980年讀研究生時起,主要研究兩次鴉片戰爭及該時段的政治與外交,用了18年的時間,先後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1998)。該項研究已經結束。
從1998年起,主要研究戊戌變法,已經用了17年的時間,先後著《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2005)、《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鑑注》(2009)、《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2014)。該項研究尚未結束,仍在進行中。
另著有學術隨筆集《依然如舊的月色》(2014年)。
目錄
自序
西方新敵面前的“天朝”舊容
鴉片戰爭清朝軍費考
問題的提出
軍費支出總額之估計
清朝經費的來源
軍費支出的用項
結論
附表:各省區捐輸情況表
鴉片戰爭時期的中英兵力
英國侵略軍的兵力
清軍的兵力
對抗中的中英兵力對比
清軍兵力不能集中的原因
結論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與英,法軍兵力
廣州地區軍事衝突階段(1856.10--1857.6)
第一次全面作戰階段(1857.7—1858)
換約作戰階段(1859)
第二次全面作戰階段(1860)
再論清軍兵力難以集中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裝備與訓練
裝備一:戰船
裝備二:炮與砲台
裝備三:輕兵器
訓練廢弛及其原因
清軍的裝備與訓練同近代戰爭之差距
“天朝”觀念下的外交失矩
廣州反入城鬥爭三題
要求人城的條約依據
要求或反對人城的理由
1849年“偽詔”的確認
入城與修約:論葉名琛的外交
反入城的情結
英、美的修約要求與葉名琛的內心判斷
“以靜制動":1854—1856年葉名琛的對策
戰爭初起與葉名琛的“報捷”
廣州城陷前的自信:不確的情報與錯誤的分析思路
簡短的結語
附記:關於葉名琛的未見奏摺
公使駐京本末
“公使駐京”之由來
《天津條約》的簽訂及對“公使駐京”的規定
全免關稅與修改條約
俄國使節、美國公使在北京
西禮覲見的威懾力量
普魯士等國條約的範式
西禮覲見的實現
簡短的結語
第一次中比條約的訂立時間及其評價
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實距
虎門之戰研究
虎門的地理形勢與戰略地位
虎門設防情況
琦善撤防質疑
作戰經過
虎門之戰的失敗原因
浙東之戰的戰術
戰前的調兵撥餉
奕經的排兵布陣
僱勇中的秘密
吳淞之戰新探
吳淞的地理形勢與平時設防
戰前的籌防措施及其評價
戰鬥經過
牛鑑、王志元對戰敗的責任
結論
大沽口之戰考實
大沽口的地理形勢與戰前設防狀況
1858年大沽口之戰
1859年大沽口之戰
1860年大沽口之戰
結論
上海三聯書店版後記
附錄
徵引文獻
人名船名譯名表
插圖
圖一 虎門防禦作戰示意圖
圖二 浙東反攻前清軍兵力部署圖
圖三 吳淞防禦作戰示意圖
圖四 1859年大沽口防禦作戰示意圖
圖五 1860年大沽口作戰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