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
作 者:(美)馬尼克塔拉 著 王健強 等 譯
出 版 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1日
頁 數:524
裝 幀:平裝
ISBN:9787115367952
內容簡介
《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基於作者多年從事開關電源設計的經驗,從分析開關變換器的最基本器件——電感的原理入手,由淺入深系統地論述了寬輸入電壓DC-DC變換器(含離線式、反激電源)及其磁性元件設計、功率器件選擇和損耗計算、印製電路板佈線技術、三種主要拓撲在電壓/電流模式下的控制環穩定性,以及開關電源電磁干擾(EMI)理論和實踐等。書中還解答了變換器拓撲的常見問題,討論了開關電源設計實例、工業經驗和難點對策等。 《精通開關電源設計(第2版)》不僅可作為各層次開關電源工程技術人員的教材,也可供開關電源設計人員和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介紹
[美]Sanjaya Maniktala 著
Sanjaya Maniktala 世界知名開關電源專家,曾在飛思卡爾、西門子和美國國家半導體等著名公司擔任高級工程領導職務,擁有“浮動降壓調整器拓撲”等多項專利。他還是EDN、Electronic Design等雜誌的專欄作家。王健強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畢業,工學博士。現任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無線電能傳輸專委會委員。現主要從事新能源發電和交通領域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應用研究。曾主持過國家863子項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北京市科委項目“大容量鋰離子電池化成設備研發”等課題。合譯過《風力發電系統》一書。
主編推薦
隨著便攜式設備迅速發展,開關電源已成為電力電子學最重要的應用領域。然而,開關電源的原理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想要設計一個好的電源,要涉及半導體物理、控制理論、磁學等眾多學科,對設計者的專業要求很高,因此許多初學者歷經艱苦,仍然不得其門而入。本書凝聚了作者豐富的開關電源工程設計經驗和獨到的見解,自上一版起,就已成為業界公認的經典著作。作者由開關電源中最重要也最難理解的元件電感入手,系統地介紹了三種基本拓撲演變、磁性元件設計、功率器件選擇、功率器件損耗、印製電路板設計、反饋環路設計、前級電路設計以及開關電源的電磁干擾問題等內容,並結合設計實例做了深入分析。新版增加了八個全新章節,保留的舊版內容也添加了更多詳細設計案例和相關技術,不但適合初學者入門,也適合有一定技術積累的專業人士進階。
目錄
第1章 開關功率變換原理 1
1.1 引言 1
1.2 概述和基本術語 2
1.2.1 效率 2
1.2.2 線性調整器 4
1.2.3 利用開關器件提高效率 5
1.2.4 半導體開關器件的基本類型 6
1.2.5 半導體開關器件並非理想器件 6
1.2.6 利用電抗元件提高效率 7
1.2.7 早期RC型開關調整器 8
1.2.8 LC型開關調整器 8
1.2.9 寄生參數的影響 9
1.2.10 高頻開關時的問題 10
1.2.11 可靠性、使用壽命和熱管理 11
1.2.12 應力降額 12
1.2.13 技術進展 12
1.3 電感 13
1.3.1 電容、電感和電壓、電流 13
1.3.2 電感和電容的充放電電路 13
1.3.3 能量守恆定律 14
1.3.4 充電階段和感應電壓概念 15
1.3.5 串聯電阻對時間常數的影響 16
1.3.6 R=0時的電感充電電路和電感方程 17
1.3.7 對偶原理 18
1.3.8 電容方程 19
1.3.9 電感放電階段 19
1.3.10 反激能量和續流電流 20
1.3.11 電流必須連續,但其變化率未必 20
1.3.12 電壓反向現象 20
1.3.13 功率變換中的穩態及其不同工作模式 21
1.3.14 伏秒定律、電感復位和變換器的佔空比 24
1.3.15 半導體開關器件的使用和保護 25
1.4 開關拓撲的演變 27
1.4.1 通過二極管續流控制感應電壓尖峰 27
1.4.2 達到穩態並獲得有用能量 28
1.4.3 升降壓變換器 29
1.4.4 電路的地參考點 30
1.4.5 升降壓變換器結構 30
1.4.6 交換結點 31
1.4.7 升降壓變換器分析 31
1.4.8 升降壓變換器特性 32
1.4.9 為什麼僅有三種基本拓撲 33
1.4.10 升壓拓撲 34
1.4.11 降壓拓撲 37
1.4.12 高級變換器設計 38
第2章 DC-DC變換器及其磁性元件設計 39
2.1 直流傳遞函數 40
2.2 電感電流波形中的直流分量和交流紋波 40
2.3 交流電流、直流電流和峰值電流的定義 42
2.4 理解交流、直流和峰值電流 44
2.5 定義“最惡劣”輸入電壓 45
2.6 電流紋波率r 47
2.7 r與電感值的關係 47
2.8 r的最優值 48
2.9 是電感尺寸,還是電感值 49
2.10 負載電流對電感值和電感尺寸的影響 50
2.11 供應商如何標定成品電感的額定電流,以及如何選擇電感 50
2.12 給定應用中需要考慮的電感電流額定值 51
2.13 電流限制的範圍和容限 53
2.14 實例(1) 55
2.14.1 設置r值時,對電流限制的考慮 56
2.14.2 r值固定時,對連續導通模式的考慮 57
2.14.3 使用低等效串聯電阻的電容時,r值應設為大於0.4 58
2.14.4 設置r值以避免器件特殊性帶來的問題 59
2.14.5 設置r值以避免次諧波振盪 60
2.14.6 使用L×I和負載縮放法快速選擇電感 63
2.15 實例(2、3和4) 63
2.15.1 強迫連續導通模式下的電流紋波率r 64
2.15.2 基本磁定義 65
2.16 實例(5)不增加匝數 67
2.16.1 磁場紋波係數 68
2.16.2 用伏秒積來分析電壓型方程(MKS單位制) 68
2.16.3 CGS單位制 68
2.16.4 用伏秒積來分析電壓型方程(CGS單位制) 69
2.16.5 磁芯損耗 69
2.17 實例(6)特定應用中成品電感的特性 70
2.17.1 評估需求 70
2.17.2 電流紋波率 72
2.17.3 峰值電流 72
2.17.4 磁通密度 73
2.17.5 銅損 73
2.17.6 磁芯損耗 74
2.17.7 DC-DC變換器設計和磁性元件 74
2.17.8 溫升 74
2.18 其他極限應力計算及其選擇標準 75
2.18.1 最大磁芯損耗 75
2.18.2 最大二極管損耗 76
2.18.3 一般二極管選擇步驟 76
2.18.4 最大開關損耗 77
2.18.5 一般開關管選擇步驟 78
2.18.6 最大輸出電容損耗 78
2.18.7 一般輸出電容選擇步驟 78
2.18.8 最大輸入電容損耗 79
2.18.9 一般輸入電容選擇步驟 80
第3章 離線式變換器及其磁性元件設計 81
3.1 反激變換器的磁性元件 81
3.1.1 變壓器繞組的極性 81
3.1.2 反激變換器的變壓器功能及其占空比 83
3.1.3 等效升降壓變換器模型 85
3.1.4 反激變換器的電流紋波率 86
3.1.5 漏感 87
3.1.6 穩壓管箝位損耗 87
3.1.7 副邊側漏感也影響原邊側 87
3.1.8 測量有效的原邊側漏感 88
3.1.9 實例(7)反激變壓器設計 88
3.1.10 選擇線規和銅箔厚度 93
3.2 正激變換器的磁性元件 96
3.2.1 佔空比 96
3.2.2 最惡劣輸入電壓 98
3.2.3 利用窗口面積 99
3.2.4 磁芯尺寸與其功率吞吐量的關係 100
3.2.5 實例(8)正激變壓器設計 101
第4章 拓撲的常見問題和解答 113
第5章 高級磁技術:最優磁芯選擇 128
5.1 第1部分:能量傳輸原理 128
5.1.1 拓撲概述 128
5.1.2 能量傳輸圖 133
5.1.3 峰值儲能要求 138
5.1.4 根據預期電流紋波計算電感值 141
5.2 第2部分:能量與磁芯尺寸 143
5.2.1 磁路和有氣隙磁芯的有效磁路長度 143
5.2.2 有氣隙磁芯的儲能和z因數 145
5.2.3 有氣隙磁芯的能量與磁芯體積的關係 148
5.3 第3部分:從螺線管到E型磁芯 151
5.4 第4部分:更多AC-DC反激變壓器設計細節 153
5.5 第5部分:更多AC-DC正激變換器變壓器設計細節 157
第6章 元器件額定值、應力、可靠性和壽命 163
6.1 引言 163
6.2 應力和降額 163
6.3 第1部分:功率變換器的額定值和降額 166
6.3.1 工作環境 166
6.3.2 電源中元器件的額定值和應力係數 169
6.3.3 機械應力 177
6.4 第2部分:平均無故障時間、失效率、保修成本和壽命 177
6.4.1 MTBF 178
6.4.2 保修成本 180
6.4.3 壽命期望和失效標準 181
6.4.4 可靠性預測方法 182
6.4.5 驗證可靠性測試 183
6.4.6 加速壽命試驗 184
6.5 第3部分:鋁電解電容壽命預測 185
第7章 最優功率器件選擇 190
7.1 概述 190
7.2 功率變換器的主要應力 190
7.3 不同拓撲的波形和峰值電壓應力 191
7.4 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的重要性 195
7.5 二極管、場效應管和電感的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計算 196
7.6 電容的電流有效值和平均值計算 198
7.7 蜘蛛狀應力曲線 204
7.8 降低AC-DC變換器應力 206
7.9 RCD箝位和RCD吸收電路 208
第8章 導通損耗和開關損耗 213
8.1 阻性負載時的開關轉換過程 213
8.2 感性負載時的開關轉換過程 216
8.3 開關損耗和導通損耗 218
8.4 感性負載時用於開關損耗研究的MOSFET簡化模型 219
8.5 寄生電容在交流系統中的表示方法 220
8.6 柵極閾值電壓 221
8.7 導通轉換過程 222
8.8 關斷轉換過程 225
8.9 柵荷係數 229
8.10 實例 230
8.10.1 導通過程 231
8.10.2 關斷過程 232
8.11 開關拓撲的開關損耗分析 233
8.12 開關損耗對應的最惡劣輸入電壓 233
8.13 開關損耗隨寄生電容變化 234
8.14 根據MOSFET特性優化驅動能力 235
第9章 探索新拓撲 237
9.1 第1部分:恆頻同步降壓拓撲 237
9.1.1 用場效應管(安全地)替代二極管 237
9.1.2 死區時間的產生 239
9.1.3 CdV/dt引起場效應管導通 239
9.1.4 體二極管續流 240
9.1.5 外部(並聯)肖特基二極管 241
9.1.6 同步(互補)驅動 242
9.2 第2部分:恆頻同步升壓拓撲 242
9.3 第3部分:電流檢測的分類及其常規技術 246
9.3.1 直流電阻檢測 247
9.3.2 無感降壓單元 251
9.3.3 無損下垂調整和動態電壓調整 253
9.4 第4部分:四管升降壓拓撲 255
9.5 第5部分:輔助端和復合拓撲 259
9.5.1 是升壓拓撲還是升降壓拓撲 260
9.5.2 理解Cuk、Sepic和Zeta拓撲 261
9.5.3 計算Cuk、Sepic和Zeta變換器的電流波形 266
9.5.4 Cuk、Sepic和Zeta拓撲的應力和元器件選擇標準 267
9.6 第6部分:結構和拓撲形態 268
9.7 第7部分:其他拓撲和技術 272
9.7.1 隱藏的輔助端和對稱性 272
9.7.2 多輸出和浮動降壓調整器 273
9.7.3 滯環控制器 274
9.7.4 跨脈沖模式 277
9.7.5 實現正激變換器變壓器復位 278
第10章 印製電路板設計 281
10.1 引言 281
10.2 印製線分析 281
10.3 設計要點 282
10.4 熱管理問題 286
第11章 熱管理 288
11.1 熱阻和電路板結構 288
11.2 歷史定義 290
11.3 自然對流的經驗方程 291
11.4 兩個標準經驗方程對比 292
11.4.1 熱動力學理論中的h 293
11.4.2 印製電路板銅面積估算 294
11.5 銅印製線尺寸 294
11.6 一定海拔高度上的自然對流 295
11.7 強制空氣冷卻 295
11.8 熱輻射傳遞 296
11.9 其他問題 297
第12章 反饋環路分析及穩定性 298
12.1 傳遞函數、時間常數和激勵函數 298
12.2 理解e並繪製對數坐標曲線 299
12.3 複數表示法 300
12.4 重複和非重複激勵:時域和頻域分析 301
12.5 s平面 302
12.6 拉普拉斯變換 302
12.7 干擾及反饋的角色 304
12.8 RC濾波器的傳遞函數、增益和伯德圖 306
12.9 積分運算放大器(零極點濾波器) 308
12.10 對數坐標系下的數學運算 310
12.11 後級LC濾波器的傳遞函數 310
12.12 無源濾波器傳遞函數小結 313
12.13 極點和零點 314
12.14 極點和零點的相互作用 315
12.15 閉環增益和開環增益 316
12.16 分壓器 318
12.17 脈寬調製器的傳遞函數 318
12.18 電壓(輸入)前饋 320
12.19 功率級傳遞函數 320
12.20 拓撲結構的被控對像傳遞函數 321
12.20.1 降壓變換器 321
12.20.2 升壓變換器 322
12.20.3 升降壓變換器 323
12.21 反饋部分的傳遞函數 324
12.22 閉環 326
12.23 環路穩定性判據及策略 328
12.24 繪製三種拓撲的開環增益 328
12.25 等效串聯電阻零點 332
12.26 高頻極點 332
12.27 設計3型運算放大器補償網絡 333
12.28 優化反饋環路 336
12.29 輸入紋波抑制 337
12.30 負載的暫態響應 338
12.31 1型和2型補償 339
12.32 跨導運算放大器補償 340
12.33 更簡單的跨導運算放大器補償 343
12.34 電流模式控制補償 344
第13章 高級命題:並聯、交錯和負載均流 352
13.1 第1部分:變換器的電壓紋波 352
13.2 第2部分:功率變換器應力分配及降低 357
13.2.1 概述 357
13.2.2 功率變換器的功率縮放 357
13.2.3 降壓變換器的並聯和交錯 360
13.2.4 交錯式降壓變換器的應力有效值封閉形式方程 364
13.2.5 交錯式升壓功率因數校正變換器 367
13.2.6 交錯式多相變換器 367
13.3 第3部分:交錯式降壓變換器中的耦合電感 367
13.4 第4部分:並聯變換器的負載均流 377
13.4.1 被動式均流 377
13.4.2 主動式負載均流 381
第14章 AC-DC電源前級電路 383
14.1 概述 383
14.2 第1部分:小功率應用 384
14.2.1 充電和放電階段 384
14.2.2 電容值增加,tCOND減小,導致電流有效值增加 386
14.2.3 電容電壓軌跡和基本階段 387
14.2.4 容忍AC-DC開關變換器中的高輸入電壓紋波 387
14.2.5 大容量電容電壓紋波對開關變換器設計的影響 389
14.2.6 常用反激電源失效保護方案 389
14.2.7 輸入電流波形和電容電流 391
14.2.8 如何正確說明μF/W 392
14.2.9 利用速查數據或“北極模擬法”的算例 393
14.2.10 電容公差和壽命 394
14.2.11 保持時間 395
14.2.12 兩種不同的滿足保持時間要求的反激變換器設計策略 399
14.3 第2部分:大功率應用和功率因數校正 401
14.3.1 概述 401
14.3.2 如何使升壓拓撲呈現正弦波輸入電流 404
14.3.3 功率因數校正級和脈寬調製級的反同步技術 407
14.3.4 採用或不採用反同步技術時電容電流有效值計算 412
14.3.5 交錯式升壓功率因數校正級 414
14.3.6 功率因數校正級的實際設計問題 414
14.3.7 功率因數校正扼流圈設計準則 415
14.3.8 功率因數校正扼流圈的磁芯損耗 417
14.3.9 臨界升壓有源功率因數校正級 418
第15章 電磁干擾標準及測量 419
15.1 第1部分:概述 419
15.1.1 標準 419
15.1.2 電磁干擾限制 420
15.1.3 一些與成本相關的經驗法則 422
15.1.4 組件的電磁干擾 423
15.1.5 電磁波和電磁場 423
15.1.6 外推法 426
15.1.7 準峰值、平均值和峰值測量 427
15.2 第2部分:傳導電磁干擾測量 428
15.2.1 差模和共模噪聲 428
15.2.2 用線路阻抗穩定網絡測量傳導電磁干擾 430
15.2.3 用簡單的數學方法估算最大傳導噪聲電流 432
15.2.4 用於傳導電磁干擾診斷的共模和差模分量 432
15.2.5 用於輻射電磁干擾診斷的近場嗅探器 436
第16章 實用電源電磁干擾濾波器及噪聲源 437
16.1 第1部分:實用電源濾波器 437
16.1.1 電磁干擾濾波器設計中的基本安全問題 437
16.1.2 四種常用的塗層工藝及其優缺點 438
16.1.3 總Y電容的安全限制 439
16.1.4 實用電源濾波器 439
16.1.5 等效差模和共模電路檢查及濾波器設計要點 445
16.1.6 接地扼流圈 446
16.1.7 電磁干擾濾波器設計方面一些值得注意的工業經驗 447
16.2 第2部分:開關電源中的差模和共模噪聲 447
16.2.1 差模噪聲的主要來源 447
16.2.2 共模噪聲的主要來源 447
16.2.3 機殼上安裝半導體器件 450
16.2.4 共模噪聲源 450
16.2.5 高性價比濾波器設計 451
第17章 電路板電磁干擾治理及輸入濾波器穩定性 453
17.1 第1部分:減少電磁干擾的實用技術 453
17.1.1 覆地 453
17.1.2 變壓器在電磁干擾中的角色 453
17.1.3 二極管的電磁干擾 458
17.1.4 輻射測試會失敗嗎 460
17.2 第2部分:電源模塊及輸入不穩定性 461
第18章 電磁難題背後的數學 466
18.1 電源中的傅里葉級數 466
18.2 方波 466
18.3 辛克函數 468
18.4 傅里葉級數的幅值包絡線 470
18.5 實用差模濾波器設計 472
18.5.1 等效串聯電阻估計 473
18.5.2 高電網電壓下的差模濾波器計算 474
18.5.3 低電網電壓下的差模濾波器計算 475
18.5.4 濾波器的安全裕量 477
18.6 實用共模濾波器設計 477
第19章 算例 481
19.1 算例 481
19.2 第1部分:場效應管的選擇 486
19.3 第2部分:場效應管的導通損耗 487
19.4 第3部分:場效應管的開關損耗 488
19.5 第4部分:電感損耗 491
19.6 第5部分:輸入電容的選擇及其損耗 493
19.7 第6部分:輸出電容的選擇及其損耗 493
19.8 第7部分:總損耗和效率估計 495
19.9 第8部分:結溫估計 495
19.10 第9部分:控制環設計 496
附錄 500
索引 507
運算放大器權威指南(第5版)
作 者:(美)布魯斯·卡特,(美)羅恩·曼西尼 著 孫宗曉 譯
出 版 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2月01日
頁 數:416
裝 幀:平裝
ISBN:9787115580955
內容介紹
本書出自德州儀器公司前應用工程師之手,書中凝結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經驗、智慧和專業知識,為工程師優化模擬電子設計提供了大量的方法、技術和技巧,從而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盡可能小的尺寸設計出可靠且低功耗的電路。書中還利用分銷商提供的實際元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實用的解決方案。第5版增加了關於故障診斷、負電源開關穩壓電路設計的內容,囊括了前幾版中關於單電源運放電路設計的內容,而且還總結了作者多年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誤解和犯下的錯誤,讓讀者避免在設計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本書是從事電子電路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可或缺的指南和參考書。
作者簡介
(美)布魯斯·卡特,(美)羅恩·曼西尼 著 孫宗曉 譯
布魯斯·卡特(Bruce Carter) 電子工程師,在射頻、模擬和數字電路設計方面擁有30多年的經驗。曾在德州儀器公司擔任應用工程師多年,任職於3M公司。羅恩·曼西尼(Ron Mancini) 電子工程師,在晶體管電路、固態子系統和模擬IC的應用工程設計等領域擁有30多年的經驗。曾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多年,並在此期間累計申請了12項美國專利。 【譯者簡介】 孫宗曉 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碩士、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生物醫學信號的採集、傳輸與處理。
主編推薦
運算放大器權威指南 出自德州儀器公司的多名技術科研人員之手,凝結了該公司數十年來在運算放大器設計與製造領域的經驗。書中不僅介紹了大量的電路實例,還提供了諸多優化電路設計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幫助讀者以盡可能低的成本設計出可靠的低功耗電路,是從事電子電路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第5版不僅囊括了前幾版中關於單電源運放電路設計的內容,還新增了關於故障診斷、負電源開關穩壓電路設計的內容。 ·運放基礎理論,以及不同類型運放設計電路的方法:電壓反饋運放、電流反饋運放、全差分運放等 ·電......
目錄
第1章運算放大器的地位1
1.1問題1
1.2解決方案1
1.3運算放大器的誕生2
1.3.1電子管時代2
1.3.2晶體管時代3
1.3.3集成電路時代3
1.4參考文獻4
第2章理想運放公式的推導5
2.1引言5
2.2理想運放假設6
2.3同相放大電路7
2.4反相放大電路8
2.5加法器9
2.6差分放大器9
2.7複雜的反饋網絡11
2.8阻抗匹配放大器12
2.9電容13
2.10為什麼理想運放會毀滅整個宇宙14
2.11小結15
第3章交流耦合單電源運放電路的設計16
第4章直流耦合單電源運放電路的設計23
4.1引言23
4.2簡單的入門例子23
4.3電路分析25
4.4聯立方程組29
4.4.1情形1:VOUT=+mVIN+b30
4.4.2情形2:VOUT=+mVIN-b33
4.4.3情形3:VOUT=-mVIN+b36
4.4.4情形4:VOUT=-mVIN-b38
4.5小結40
第5章其他情形41
5.1一系列的應用41
5.2偏移量為零的同相衰減器42
5.3偏移量為正的同相衰減器42
5.4偏移量為負的同相衰減器42
5.5偏移量為零的反相衰減器43
5.6偏移量為正的反相衰減器43
5.7偏移量為負的反相衰減器44
5.8同相緩衝器44
5.9設計輔助工具44
5.10信號鏈設計46
第6章反饋與穩定性理論47
6.1反饋理論導論47
6.2框圖的運算與變換47
6.3反饋方程與穩定性51
6.4反饋電路的伯德分析52
6.5伯德分析在運放上的應用55
6.6環路增益圖是理解穩定性的關鍵工具57
6.7二階方程與振鈴/過衝預測59
6.8參考文獻60
第7章非理想運放方程的推導61
7.1引言61
7.2標準形式方程的回顧62
7.3同相放大電路63
7.4反相放大電路65
7.5差分放大電路66
7.6你是否比運放更聰明67
第8章電壓反饋運放的補償70
8.1引言70
8.2內部補償71
8.3外部補償、穩定性與性能75
8.4主極點補償75
8.5增益補償78
8.6超前補償79
8.7在運放電路中應用的補償衰減器81
8.8超前-滯後補償83
8.9補償方案的比較85
8.10小結86
第9章電流反饋運放87
9.1引言87
9.2電流反饋運放的模型88
9.3穩定性方程的推導88
9.4電流反饋同相放大電路89
9.5電流反饋反相放大電路90
9.6穩定性分析92
9.7反饋電阻的選擇93
9.8穩定性與輸入電容95
9.9穩定性與反饋電容96
9.10CF和CG的補償97
9.11小結97
第10章電壓反饋運放與電流反饋運放的比較99
10.1引言99
10.2精度99
10.3帶寬101
10.4穩定性103
10.5阻抗104
10.6公式的比較105
第11章全差分運放107
11.1引言107
11.2“全差分”意味著什麼107
11.3第二個輸出端如何使用108
11.4差分放大級108
11.5單端到差分的轉換109
11.6一項新功能110
11.7理解VOCM輸入110
11.8儀表放大器112
11.9濾波器電路113
11.9.1單極點濾波器113
11.9.2雙極點濾波器114
11.9.3多重反饋濾波器114
11.9.4雙二階濾波器116
第12章不同類型的運放118
12.1引言118
12.2無補償和欠補償的電壓反饋運放118
12.3儀表放大器119
12.4差動放大器120
12.5緩衝放大器122
第13章電路故障診斷125
13.1引言125
13.2排除最簡單的問題:檢查電源125
13.3不要忘記“使能”引腳125
13.4檢查直流工作點126
13.5增益錯誤126
13.6輸出噪聲大126
13.6.1傳導發射與輻射發射噪聲127
13.6.2輻射敏感噪聲129
13.6.3傳導敏感噪聲131
13.7輸出帶有偏移量133
13.8小結135
第14章傳感器與模數轉換器的接口電路136
14.1引言136
14.2系統的信息137
14.3電源的信息138
14.4輸入信號的特性139
14.5模數轉換器的特性140
14.6接口的特性140
14.7結構的確定142
14.8小結143
第15章數模轉換器與負載的接口電路144
15.1引言144
15.2負載的特性144
15.2.1直流負載144
15.2.2交流負載144
15.3理解數模轉換器及其指標145
15.3.1數模轉換器的種類145
15.3.2最簡單的電阻階梯式數模轉換器145
15.3.3加權電阻式數模轉換器145
15.3.4R/2R數模轉換器146
15.3.5增量求和式數模轉換器148
15.4數模轉換器的誤差預算149
15.4.1精度與分辨率149
15.4.2直流應用的誤差預算150
15.4.3交流應用的誤差預算151
15.4.4射頻應用的誤差預算152
15.5數模轉換器的誤差與參數152
15.5.1直流誤差與參數152
15.5.2交流誤差與參數156
15.6數模轉換器電容的補償158
15.7增加運放緩衝器電路的輸出電流與電壓159
15.7.1擴流電路160
15.7.2增壓電路161
15.7.3功放電路162
15.7.4單電源工作與直流偏移162
第16章有源濾波器的設計164
16.1引言164
16.2低通濾波器基礎165
16.2.1巴特沃思低通濾波器168
16.2.2切比雪夫低通濾波器169
16.2.3貝塞爾低通濾波器169
16.2.4品質因數Q171
16.2.5小結172
16.3低通濾波器設計172
16.3.1一階低通濾波器173
16.3.2二階低通濾波器175
16.3.3高階低通濾波器178
16.4高通濾波器設計180
16.4.1一階高通濾波器181
16.4.2二階高通濾波器183
16.4.3高階高通濾波器184
16.5帶通濾波器設計185
16.5.1二階帶通濾波器186
16.5.2四階帶通濾波器(參差調諧)189
16.6帶阻濾波器設計192
16.6.1有源雙T濾波器193
16.6.2有源Wien-Robinson濾波器195
16.7全通濾波器設計196
16.7.1一階全通濾波器198
16.7.2二階全通濾波器199
16.7.3高階全通濾波器200
16.8實際設計中需要注意的事項201
16.8.1濾波電路的偏置201
16.8.2電容的選擇203
16.8.3元件的取值205
16.8.4運放的選擇205
16.9濾波器係數表207
16.10延伸閱讀213
第17章設計濾波器的快速簡便方法214
17.1引言214
17.2快速實用濾波器設計214
17.3設計濾波器216
17.3.1低通濾波器216
17.3.2高通濾波器217
17.3.3窄(單頻點響應)帶通濾波器218
17.3.4寬帶通濾波器218
17.3.5陷波(單頻點抑制)濾波器219
17.4使用一個運放完成盡可能多的工作221
17.4.1三極點低通濾波器221
17.4.2三極點高通濾波器222
17.4.3參差調諧與多諧振峰帶通濾波器222
17.4.4單運放陷波與多頻陷波濾波器225
17.4.5結合使用帶通濾波器和陷波濾波器227
17.5設計輔助工具228
17.5.1低通、高通和帶通濾波器設計輔助工具228
17.5.2陷波濾波器設計輔助工具230
17.5.3雙T濾波器設計輔助工具231
17.6小結232
第18章高速濾波器233
18.1引言233
18.2高速低通濾波器233
18.3高速高通濾波器234
18.4高速帶通濾波器234
18.5高速陷波濾波器235
18.610kHz陷波濾波器的結果236
18.7小結238
第19章運放在射頻設計中的應用239
19.1引言239
19.2電壓反饋還是電流反饋239
19.3射頻放大器的電路結構239
19.4用於射頻設計的運放參數241
19.4.1單級增益241
19.4.2相位線性度242
19.4.3頻響峰值的調節242
19.4.4-1dB壓縮點243
19.4.5噪聲係數244
19.5無線系統245
19.5.1寬帶放大器246
19.5.2中頻放大器247
19.6高速模擬輸入驅動電路249
19.7小結249
第20章低壓運放電路的設計251
20.1引言251
20.2關鍵的指標251
20.2.1輸出電壓擺幅251
20.2.2動態範圍252
20.2.3輸入共模電壓範圍253
20.2.4信噪比254
20.3小結256
第21章特別環境下的應用257
21.1引言257
21.2溫度257
21.2.1噪聲258
21.2.2速度258
21.2.3輸出驅動能力和輸出級258
21.2.4直流參數258
21.2.5最重要的參數259
21.2.6特別環境下運放參數的最終註記259
21.3封裝259
21.3.1集成電路本身259
21.3.2集成電路的封裝260
21.3.3集成電路的互聯260
21.4當失效不可接受時262
21.5當產品壽命要求很長時263
21.6小結264
第22章穩壓器265
22.1引言265
22.2穩壓器的情形265
22.2.1虛地:b=0265
22.2.2正電壓和負電壓穩壓器:b>0,b<0265
22.3自製還是購買266
22.4線性穩壓器266
22.5開關穩壓器268
22.6過壓保護電路269
22.7有源負載電路271
22.8設計輔助工具272
22.9小結273
第23章負電壓開關穩壓電路274
23.1引言274
23.2典型的降壓開關穩壓電路274
23.3電感的附加繞組276
23.4附加電感277
23.5用-VOUT而不是地作為穩壓器的參考點278
23.6其他方案279
23.7負電壓有源負載279
23.8小結280
第24章其他應用281
24.1運放振盪器281
24.2組合運放與提高輸出功率的方法283
第25章常見的應用錯誤287
25.1引言287
25.2運放工作在小於單位增益(或規定增益)的情況287
25.3運放用作比較器288
25.3.1比較器290
25.3.2運放290
25.4未用運放的不恰當端接291
25.5直流增益292
25.6電流源293
25.7電流反饋運放:短路的反饋電阻294
25.8電流反饋運放:反饋環中的電容295
25.9全差分運放:錯誤的單端端接295
25.10全差分運放:錯誤的直流工作點296
25.11全差分運放:錯誤的共模電壓範圍297
25.12最普遍的應用錯誤:不恰當的退耦299
25.13小結300
附錄A電路理論回顧301
附錄B理解運放的參數308
附錄C運放的噪聲理論333
附錄D印製電路板布圖技術346
附錄E單電源運放電路集錦365
索引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