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閱讀本書,您將對侗族建築文化有初步的認識。作者是侗族人,對侗族建築有更深的體驗和體會,歷經三年,通過實地調研、查閱文獻、測繪成圖、收集繪製完成本書,通過流暢的文字、豐富的圖片,把侗族建築文化展現在讀者面前。
內容介紹
作者團隊調研了貴州、湖南、廣西等侗族地區眾多村寨,從民居建築和公共建築視角,對侗族地區進行全面考察與梳理。 《侗族建築形式與功能》歸納總結了侗族木質民居建築的地基處理、結構、平面佈局、細部構造、建築材料以及民居建築的營建程序;系統介紹了侗族鼓樓、風雨橋、寨門、戲樓、飛山廟、薩壇、宗祠、涼亭、古井、土地祠、石料路橋等公共建築的平面、結構、細部構造、造型、使用功能與特徵。
本書資料完備、結構嚴謹,對研究侗族村寨的建築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適合於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或民族學等研究學者、建築師、規劃師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閱讀,同時也可供對侗族建築感興趣的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及普通讀者閱覽、收藏。
目錄
第1章 侗族概況
1.1 侗族分佈 1
1.2 侗族區域的劃分 2
1.2.1 方言區域的劃分 2
1.2.2 侗族建築文化區域的劃分 5
1.3 侗族建築概況 5
1.3.1 民居建築 6
1.3.2 公共建築 6
1.4 侗族村寨的建築佈局 7
1.4.1 佈局的種類 7
1.4.2 佈局的分佈 8
第2章 侗族民居建築
2.1 民居建築的種類 9
2.1.1 干欄式民居 9
2.1.2 地面式民居 13
2.2 民居建築的結構 13
2.2.1 建築構件 13
2.2.2 屋架結構 15
2.3 民居建築的平面佈局 22
2.3.1 干欄式民居建築的平面佈局 22
2.3.2 地面式民居建築的平面佈局 25
2.4 民居建築空間構成及其功能 30
2.4.1 干欄式民居的空間構成及功能 30
2.4.2 地面式民居的空間構成及功能 34
2.5 民居建築的細部 37
2.5.1 地面 38
2.5.2 屋頂 38
2.5.3 牆板 46
2.5.4 門 46
2.5.5 窗 51
2.5.6 欄杆 59
2.5.7 吊腳 60
2.5.8 吊柱 60
第3章 侗族鼓樓
3.1 鼓樓的種類 63
3.1.1 涼亭式鼓樓 63
3.1.2 廳堂式鼓樓 64
3.1.3 民居式鼓樓 65
3.1.4 樓閣式鼓樓 65
3.1.5 寶塔式鼓樓 65
3.2 鼓樓的結構 72
3.2.1 穿斗式鼓樓 73
3.2.2 穿鬥抬樑混合式鼓樓 82
3.3 鼓樓的平面佈局 86
3.4 鼓樓的細部 87
3.4.1 鼓樓門窗 87
3.4.2 鼓樓屋頂 87
3.4.3 鼓樓的寶頂 89
3.4.4 鼓樓的屋簷 89
3.4.5 鼓樓的樓身 89
3.4.6 鼓樓的樓梯 90
3.4.7 鼓樓細部裝飾 90
3.5 鼓樓的功能 92
3.5.1 使用功能 92
3.5.2 文化功能 93
第4章 侗族風雨橋
4.1 風雨橋的種類 95
4.1.1 平廊橋 95
4.1.2 樓廊橋 96
4.1.3 亭廊橋 98
4.1.4 閣廊橋 98
4.1.5 塔廊橋 99
4.2 風雨橋的結構 102
4.2.1 橋基 103
4.2.2 橋跨 103
4.2.3 橋屋 111
4.3 風雨橋的裝飾 113
4.4 風雨橋的功能 115
4.4.1 使用功能 115
4.4.2 祈福功能 115
第5章 侗族寨門、戲樓
5.1 寨門 116
5.1.1 寨門的種類 116
5.1.2 寨門的裝飾 119
5.1.3 寨門的功能 121
5.2 戲樓 121
5.2.1 戲樓的種類 121
5.2.2 戲樓的裝飾 124
5.2.3 戲樓的功能 125
第6章 侗族祭祀建築
6.1 宗祠 126
6.1.1 宗祠的建築格局 126
6.1.2 侗族典型宗祠 128
6.1.3 宗祠的功能 137
6.2 飛山廟 137
6.2.1 飛山廟的建築形式 137
6.2.2 飛山廟的功能及分佈 141
6.3 薩壇 141
6.3.1 薩壇的建築形式 141
6.3.2 薩壇的功能 142
6.4 土地祠 142
第7章 侗族村寨邊緣的建築
7.1 禾晾和糧倉 144
7.1.1 禾晾 144
7.1.2 糧倉 144
7.2 涼亭 146
7.2.1 四邊形空間的建築形式 146
7.2.2 六邊形空間的建築形式 147
7.3 古井和井亭 148
7.4 鬥牛場 149
第8章 侗族的其他建築
8.1 鼓樓坪、祭天坪 150
8.2 石料路橋 150
8.2.1 石質路 150
8.2.2 石板橋 151
8.3 水輪房和魚塘魚屋 152
8.4 保寨林 152
第9章 侗族建築的營建
9.1 侗族建築營建的設計師 154
9.2 侗族建築的材料與製作工具 154
9.2.1 材料 154
9.2.2 木作工具 158
9.3 侗族建築營建的流程 161
9.3.1 民居的營建流程 162
9.3.2 鼓樓的建造 166
前言/序言
侗族聚居區位於東經108°~110°,北緯25°~31°,南北長度約為580km,東西寬度約為360km,面積約為20萬km2,是貴州、湖南、廣西三省(自治區)交界的毗連地帶,是一個跨省、跨行政轄區的民族區域,同樣也是一個具有一定特點的自然地理區域。侗族聚居區內氣候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200mm左右,年平均氣溫在15~18℃之間,春少霜凍、夏無酷暑、秋無苦雨、冬少嚴寒,屬中亞熱帶濕潤山地氣候,為侗族聚居區內的“林糧兼作”生產方式提供自然條件,也是侗族建築使用杉木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原因。
在輝煌燦爛的中華建築文化里,侗族的傳統建築是民族建築的精華,有乾欄的樸拙、寶塔的雄姿、閣樓的清靚、宮殿的典麗,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是楚越文化的融合,自己又獨具一格。大大小小侗族村寨,一般都建有民居、鼓樓、風雨橋、寨門、戲樓、薩壇、糧倉、禾晾、飛山廟、土地祠等建築,形式各具特色、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歷代的侗族工匠師傅們採用傳統工藝修建出美觀實用的大量傳統民居、鼓樓、風雨橋等木質建築,展現了侗族工匠木結構技人的聰明才智。侗族優秀傳統建築文化是中華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共有財富,我們應該珍視,並註重保護和傳承發展。
侗族傳統建築的奇特,不僅在於建築形式與功能的奇特,且奇於建造數量之多。南侗地區村村寨寨都有鼓樓、風雨橋,小寨一座,大寨五六座,景觀十分壯麗。
侗家人運用本地的木、瓦、石建造出實用又美觀的民居建築和公共建築,建築材料取於自然、用於自然,是質樸的自然美。侗族村寨中傳統民居建築鱗次櫛比、高低錯落,棕褐色的木結構、青灰色的屋面瓦與周圍山體、叢林互相輝映,融合一體,淡雅而樸實。
我是土生土長的侗家人,對家鄉的建築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且被深深吸引著。這本書的撰寫是我多年以來的夙願,因此,不惜付出大量精力,奮戰3年,通過實地調研、查閱文獻、測繪成圖、收集繪製整理,對侗族傳統建築的形式、功能與建造技藝進行清晰描繪,希望能為侗族傳統建築與建造技藝的保護和文化傳承提供資料,也為希望學習研究和了解侗族建築文化的學者提供參考。
本書由劉秋美、賀明衛、劉湖洋、王芳、楊江紅編著,具體分工: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8章由劉秋美編著;第5章、第6章由劉湖洋編著,並參與實地調研、查閱文獻、測繪成圖、收集整理歸類;第7章由賀明衛編著;第9章由王芳、楊江紅編著。劉秋美負責全書統稿。
本書主要參考文獻都附列於腳註,在此謹向原作者表示感謝。由於時間倉促和編著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缺點和疏漏之處,謹請使用本書的讀者批評指正。
作 者:楊昌鳴,劉托 等 編
出 版 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頁 數:22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3778149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我國古人科技和藝術智慧的結晶,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然而其傳承發展至今,卻面臨日漸消亡的危險境地。本項目是在我國大力開展非物質保護工作的背景下,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研究領域的實際情況提出的。保護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保護傳統建築的核心內容,雖然傳統建築的許多做法已經失傳,但有很多傳統建築類型的營造技術和工藝仍在中國各地沿用,並通過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傳承下來,成為我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營造技藝的系統整理和記錄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組織編著,輯已出版 10 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第二輯共 10 個項目,使這套書能夠更加充分地展示中華各民族豐富多彩的建築營造技藝和傳統文化,為傳統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提供了技術依據,對相關地區文化的形成給予建築層面的詮釋,深化了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研究,填補了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領域的學術空白,對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和物質文化的傳承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內容簡介】
本叢涵蓋全國各地、各民族代表性的傳統建築類型及營造技藝流派,可為傳統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提供技術依據,對相關地區文化的形成給予建築層面的詮釋,填補了建築營造研究領域的空白,將會有力地促進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傳承。
本書從侗族木構建築的歷史入手,在分析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歷史環境的基礎上,對侗族傳統村寨的聚落空間構成、木構建築的類型和結構、民居的構架設計原理以及營造技藝等進行了介紹。為便於讀者理解,本書還選取了侗族鼓樓、風雨橋、禾倉這三個典型類型,對其具體的建築技藝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此外,書中也簡略介紹了侗族木構建築營造的相關文化習俗,可以從不同側面豐富對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的理解。
目錄
第一章侗族傳統建築的分佈概況與環境影響
第一節侗族傳統建築的分佈概況
第二節自然環境及其影響
第三節社會環境及其影響
第二章侗族傳統木構建築的結構體系和構架設計原理
第一節結構體系
第二節構架設計原理
第三章侗族傳統木構建築的類型、工匠、材料與工具
第一節建築類型
第二節建造者和設計者——木匠與掌墨師
第三節常用建築材料
第四節常用工具
第四章侗族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第一節民居的平面與構架
第二節民居的營造工序
第三節民居的營造習俗與儀式
第五章侗族鼓樓營造技藝
第一節鼓樓的結構體系
第二節鼓樓的裝飾技藝
第三節鼓樓的營造流程
第四節鼓樓的營造習俗與儀式
第六章侗族風雨橋營造技藝
第一節風雨橋的構架
第二節風雨橋的設計
第三節風雨橋的用料經驗
第四節風雨橋的營造流程
第五節風雨橋的營造儀式
第七章侗族禾倉營造技藝
第一節禾倉的類型和主要構件
第二節禾倉的營造流程
結語侗族傳統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與挑戰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劉托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建築藝術名譽所長,中國工藝美術館原常務副館長,博士生導師。參與了《中國美術史》《中華藝術通史》《中國建築史》《中國藝術學大系》等大型國家重點項目的撰寫工作,出版多部學術著作,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傳統建築方面的專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