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哲學 上下卷
ISBN 號 : 9787100089142
出 版 社 : 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 : 2013-03-01
版 次 : 1
印刷日期 : 2022-03-01
印 次 : 3
頁 數 : 1824
裝 幀 : 精裝
開 本 : 32開
內容介紹
中世紀是西方哲學史承上啟下的時期,在此時期,西方文明的三大來源——希臘的理性主義、羅馬的法制和希伯來的宗教精神,通過基督教的哲學和神學,被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文明傳統。中世紀哲學對於現代人理解西方文明傳統的起源和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世紀哲學(上、下卷)》收錄了西方中世紀重要的哲學著作,該書的上卷收錄了教父哲學著作、奧古斯丁的作品、“黑暗時代”的哲學與早期的經院哲學著作;下卷收錄了阿拉伯哲學和猶太哲學作品、十三世紀的經院哲學著作、阿奎那的作品與後期經院哲學做作品。
前言
中世紀是西方哲學史的承上啟下的時期。在此時期,西方文明的三大來源——希臘的理性主義、羅馬的法制和希伯來的□□精神,通過基督教的哲學和神學,被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文明傳統。中世紀哲學對於現代人理解西方文明傳統的起源和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史料浩瀚,19世紀末米恩(Migne)神父在巴黎編輯的《教父學全集》希臘文系列(至1445年)162捲和拉丁文系列(至1216年)225卷,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世紀重要哲學家都留有多達十幾卷或幾十卷的拉丁文全集。這些史料集哲學與神學於一身,內容繁雜,文字艱澀,即使懂希臘文和拉丁文的人也很難掌握。近百多年來,外國哲學史家整理、翻譯和選輯了一些中世紀哲學史料。重要的英文資料集有:A.Roberts等編寫的《尼西亞會議之前的教父》(14卷,1897年),F.Schaff編寫的《尼西亞會議期間及其後的教父文庫》(14卷,1887年),R.McKcon編寫的《中世紀哲學家文選》(2卷),R.Lerner等編寫的《中世紀政治哲學》,以及A.Hyman等編寫的《中世紀哲學》,Shapiro編的《中世紀哲學》,Kretzmann和Stump主編的《中世紀原著劍橋譯本》(3卷),Wippel和Wolter主編的《中世紀哲學》,Baird和Kaufmann主編的《哲學經典·中世紀哲學卷》,以及Hyman和Walsh編寫的《中世紀哲學》。
上述在國外廣泛使用的資料工具書,卻不為我國哲學研究者所使用。這似乎不能完全用語言上的障礙來解釋,因為已經有那麼多的英文資料集,而且大量的英文哲學著作都被翻譯為中文了,但卻沒有一本中世紀哲學資料集的中譯本。我以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世紀哲學是我國西方哲學史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我國的西方哲學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受18-19世紀西方哲學家的影響,他們大多認為中世紀沒有真正的哲學。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宣稱,他要以“七里靴”的速度對中世紀哲學做簡單的瀏覽,就明確地表達了這種態度。但自19世紀後期開始,中世紀哲學的價值逐漸被學術界所認識,大量的中世紀哲學資料被發掘,並從拉丁文翻譯為現代西文。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已成為西方哲學史的三足鼎立格□。但在我國,中世紀哲學研究成果仍然很少,與西方哲學其它各時期的成果相比很不相稱。中世紀哲學研究成為我國西方哲學研究的“瓶頸”,影響了西方哲學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也影響了對中世紀哲學原著的理解。做翻譯的人都知道,研究和理解是翻譯的質量保證。由於對中世紀哲學缺乏全面透徹成熟的研究和理解,中世紀哲學資料的編譯工作一再延宕。
其次,中世紀哲學著作的翻譯有特殊的語言要求,早期教父的著作很多是用希臘文寫的,而大量著作寫於拉丁文。這些希臘文和拉丁文不同於古典語言,詞義和語法上有很大改□。中世紀思想家表達哲學思想,大量引用基督教經典、□□和典故,中國學者不甚熟悉。即使從現代西文譯本轉譯,也要熟悉與英文相對應的拉丁文和希臘文術語,並理解這些術語的原意。現在國內具備這樣素質的翻譯者人數較少。
第三,現有的英譯本在選材上有各自的重點。有的選本從公元5世紀開始,而不顧此前的教父哲學。有的主要集中於某一領域,如邏輯學、政治哲學。有的對哲學與神學不做區分,雖然在中世紀哲學中不能完全區別神學和哲學,但一本哲學資料集如果包含了過多的神學內容,顯然是不妥的。由於這些原因,我們沒有以某一本英譯本為底本進行翻譯,而是在現有的各種中世紀哲學資料集和著作之中,選擇既能反映全貌,又能體現精華的篇章。為了確定選目,我國學者做了長期的準備工作。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大學老一輩學者編譯了《西方哲學原著選輯》一套四本,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到19世紀。這套書培養了中國幾代哲學研究者,已成為研究西方哲學的重要參考書和必要的工具書。但這套書唯獨缺少中世紀哲學選輯。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老一輩哲學史家和翻譯家多次呼籲要重視中世紀哲學史的研究和翻譯。為此,我的導師陳修齋先生建議國家教委向國際中世紀哲學的研究重鎮比利時盧汶大學派研究生,我當年考取了他招收的出國研究生被派往盧汶大學,在那裡還結識了由於同樣原因來到盧汶進修的傅樂安先生。 1988年我學成回國,傅樂安先生受商務印書館的委託,主編《中世紀哲學原著選輯》。陳修齋先生非常重視這本書的翻譯,親自校訂了武漢大學參與者的譯作。我因為忙於寫《基督教哲學1500年》,沒有參與這本書的翻譯,只幫助王太慶先生看了幾篇譯文。不幸的是,1994年傅樂安先生把初稿交到出版社後不久去世。由於沒有人審閱,這份書稿一直懸之高閣。
目錄
前言
一 查士丁
《護教辭》(第一篇)
《護教辭》(第二篇)
《與蒂爾弗的對話》
二 阿薩納戈拉斯:《為基督徒呼籲》
三 塔提安:《致希臘人》
四 提奧菲勒:《致奧托萊托》
五 伊里奈烏:《反異端》
六 奧利金:《論首要原理》
七 克萊門:《勸勉希臘人》
八 德爾圖良:《論靈魂》
九 拉克坦修:《神聖原理》
十 阿塔納修:《論道成肉身》
十一 納西盎的格里高利
《神學演講錄》(第二篇)
《神學演講錄》(第三篇)
《神學演講錄》(第五篇)
十二 尼撤的格里高利:《論人的造成》
十三 大巴西爾:《創世六日》
第二編 奧古斯丁
前言
《懺悔錄》
《論教師》
《論自由決斷》
《論三位一體》
《上帝之城》
《論聖徒的預定——致普洛斯柏和希拉里》
第三編 “黑暗時代”的哲學
前言
一 波菲利:《<範疇篇>導論》
二 波埃修
《波菲利<導論>註釋》
《神學短論》
《哲學的慰藉》
三 愛留根那:《論自然的區分》
第四編 早期經院哲學
前言
一 安瑟倫
《獨白》
《宣講》
二 阿伯拉爾
《對波菲利的註釋》
《倫理學:認識你自己》
第六編 十三世紀經院哲學
前言
一 彼得•朗巴德:《箴言四書》
二 格羅斯特:《論光》
三 羅吉爾•培根:《大著作》
四 波那文圖拉
《心向上帝的旅程》
《曠野中一個卑微者的沉思》
《論學藝向神學的回歸》
五 西格爾:《論世界的永恆》
第七編 托馬斯•阿奎那
前言
《論存在者與本質》
《神學大全》
《反異教大全》
第八編 後期經院哲學
前言
一 約翰•埃克哈特:《上帝慰藉之書》
二 鄧斯•司各脫:《論第一原理》
三 威廉•奧康:《邏輯大全》
四 奧特庫爾的尼古拉:《致阿雷佐的貝爾納的信》
五 布里丹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論辯集》
《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論辯集》
《不可解命題》
校訂後記
編 者:文聘元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頁 數:1220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0195201
內容介紹
長達千年的中世紀被認為沒有創建什麼重要思想,實際上,中世紀作為古希臘羅馬和近現代的中間環節,不僅是社會史中重要的一段歷程,也是思想史上重要的一段歷程。近代哲學思想與中世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不論是繼承或是反叛。
本書以近80萬字的篇幅,系統地介紹、分析了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如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波納文德、鄧•司各脫、奧康等人的思想。本書在關注學術性的同時,也注重可讀性,文字曉暢易懂,因而本書不僅可為專業讀者所用,也適合非哲學專業的讀者閱讀。
編輯推薦
本書從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開始,系統地介紹了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主要是哲學家——的思想,不但包括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鄧•司各脫、奧康等大家的思想,也包括相對而言不太知名但具重要性的一些思想家,如教父大巴希爾、偽名丹尼斯、蘇亞雷等的思想,此外還包括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里、馬西利奧,以及科學家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人的思想,共約40人。
本書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重視背景介紹,包括時代背景與個人生活背景,一個人的思想總是與時代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的,了解清楚這個對於了解其思想是很有幫助的。而且這樣的背景往往比較有趣味,可以減少純粹分析思想所產生的晦澀,且會增加可讀性。二是文筆比較通暢。哲學思想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而中世紀的思想更是以枯燥與晦澀聞名,因此缺乏可讀性。本書力圖避免這個缺點,以通暢的文筆、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思想家們的人生與思想,以使讀者們更好地理解之,同樣將增加作品的可讀性。三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點突出。思想家們的思想一般而言是相當豐富的,本書沒有全面但大而化之地講述這些思想,而是抓住重點,並且比較深入地分析這些重點的思想,使作品不但有廣度,也有深度。
精彩文摘
《中世紀思想史(上卷)》: 在以斯拉帶領下,猶太社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申耶路撒冷聖殿是耶和華唯一的聖所;要大家嚴守安息日,星期天無論如何不要幹活;禁止高利貸;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維護猶太血統的純潔性。這項法規現在來看頗為不人道,它不但要求猶太人不與異族通婚,還要求那些已經娶了異族妻子的人將她們趕回娘家。 但許多人不願這樣做,便被趕出了耶路撒冷,流落各地,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是猶太人的精英,例如貴族和祭司。
尼赫邁亞雖然修好了耶路撒冷的城牆:然而一圈小小的城牆畢竟挽救不了一個大大的帝國。波斯帝國還是被消滅了,消滅它的人就是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是在公元前333年左右攻人亞洲的,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征服了龐大的波斯帝國。當時猶太人的耶路撒冷也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不過當亞歷山大大帝進攻時,耶路撒冷並沒有進行抵抗,所以大帝也就沒有為難城市。後來甚至有人說大帝曾親詣耶路撒冷,與猶太大祭司長對話。 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但他的帝國亦空前地短命。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突然去世。英年早逝後,其帝國土崩瓦解,後來經過“繼業者之戰”,分成了三大部分:以非洲的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朝、以安條克(又譯為安提阿)為都城的佔帝國原亞洲龐大領土的塞琉西王朝(或稱塞琉古王朝)、馬其頓本土。
那麼耶路撒冷歸誰了呢?一開始誰也沒歸,它淪為了塞琉古和托勒密競相爭奪的肥肉。但最後統治埃及的托勒密勝利了,吞併了耶路撒冷。
吞併耶路撒冷後,托勒密將大批猶太人驅逐出去,趕到了埃及。不過沒有把他們當奴隸使喚,而是特別劃出了一塊地區,讓他們有自己單獨的家園。
從這時,或者更早時起,猶太人開始流落異鄉,先在小亞細亞,後來更到了非洲和歐洲、到了整個地中海周圍從埃及到希臘的每一座大城市中。他們在這些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同時大部分人頑固地保持著自己獨立的習俗與宗教信仰,開始了猶太人的另一種歷史。
也就是在這些新家鄉,特別是在希臘人的城市裡,他們開始學習希臘人的優秀的語言、文化與哲學,這大大地提升了猶太人的精神境界,對他們把自己原始的猶太教升格為系統的、理論化的宗教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這之中屬於新柏拉圖主義的斐洛貢獻尤其巨大。
但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接受希臘人的文明成果對於猶太社會雖然有用,但同時也傷害了猶太人古老而優良的習俗。
我們知道,希臘人誠然優秀,但它建立在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奴隸製文明。還有,希臘人愛看戲、愛搞運動,還舉辦奧林匹克競技會,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東西,當猶太人接受到這些後,立即產生了分化,那些上層人物,像祭司和闊佬們,急不可待地投入了這些享樂之中。
目錄
上卷:前言
第一章 中世紀哲學導論
第二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一:歷史大背景第一節 西羅馬帝國的崩潰第二節 中世紀的來臨第三節 中世紀的結束
第三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二:猶太人簡史第一節 以色列入的黃金時代第二節 “猶太人”的起源第三節 混亂時代第四節 帝國時代
第四章 中世紀哲學的大背景之三:基督教簡史第一節 耶穌傳第二節 保羅傳第三節 基督教的誕生第四節 苦難與勝利第五節 十字架下的罪惡第六節 基督教後事之一:第一次大分裂第七節 基督教後事之二:第二次大分裂
第五章 中世紀哲學的三大先聲第一節 柏拉圖的神學第二節 亞里士多德的神學第三節 新柏拉圖主義的神學
第六章 中世紀哲學的雛形:教父時期第一節 早期的希臘教父第二節 第一位拉丁教父德爾圖良第三節 異端教父奧利金第四節 尼撒的格里哥利第五節 大巴希爾與《創世六日》……
第七章 奧古斯丁的一生
第八章 奧古斯丁的思想
第九章 偽名丹尼斯
第十章 波埃修
第十一章 愛留根納第
十二章 走向經院哲學
第十三章 安瑟爾謨與經院哲學的興起
第十四章 走向鼎盛前的經院哲學
第十五章 伊斯蘭哲學與猶太哲學
第十六章 走進十三世紀:大學、修會與思潮
第十七章 “六翼天使博士”波納文德
下卷:第十八章 聖人哲學家第一節 大阿爾伯特及其思想第二節 “聖師”托馬斯·阿奎那第三節 基督教哲學的最高權威
第十九章 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第一節 哲學乃神學之婢女第二節 理性與信仰第三節 對世界的基本認識第四節 對人的基本認識第五節 上帝何以存在第六節 論上帝本身第七節 上帝如何創造萬物第八節 人的靈魂與肉體第九節 論知識第十節 論道德與幸福第十一節 論政治、政體與法律
第二十章 托馬斯·阿奎那和鄧·司各脫之間的三哲人第一節 “悲慘博士”羅吉爾·培根第二節 羅馬的吉爾茲第三節 關於教皇的權威第四節 “莊嚴博士”根特的亨利
第二十一章 “精微博士”鄧·司各脫第一節 短暫、多謎而光輝的一生第二節 論知識與存在第三節 以“存在”為核心的形而上學知識第四節 同一性第五節 如何認識個體之物第六節 對上帝及其存在的認識與證明第七節 論靈魂與自由意誌第八節 論善與惡……
第二十二章 沒落的世紀與沒落世紀的第一個哲學家
第二十三章 奧康——中世紀哲學的“掘墓者”
第二十四章 奧特庫爾的尼古拉
第二十五章 帕多瓦的馬西利奧
第二十六章 庫薩的尼古拉
第二十七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科學思想家
第二十八章 布魯諾及其思想第
二十九章 三位政治哲學家
第三十章 中世紀最後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蘇亞雷
尾聲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