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美國史(第13版)全3冊 艾倫布林克利
NT$ 1890  

美國史(第13版)全3冊 艾倫布林克利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美國史(第13版)全3冊

作 者:(美)艾倫·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著 陳志傑 等 譯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1月01日

頁 數:1454

裝 幀:平裝

ISBN:9787301278215

主編推薦

" 作者是具有豐富教學和治學經驗的美國史教授,以撰寫通史教材見長。在美國大學中口碑甚佳,暢銷不衰。 《美國史(第13版)》內容豐富,涵蓋了美國歷史的方方面面,吸收了學界新研究成果和方法,與時俱進,提供從不同視角理解美國歷史的路徑。

內容介紹

《美國史(第13版)》講述「地理大發現」至今的美國歷史。以政治史為經,以經濟史、文化史為緯,兼採新文化史、跨國史等多種嶄新視角,展現了美國從初生到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歷程。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準,而且敘述流暢,生動活潑,是一部的美國通史。

作者介紹

(美)艾倫‧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著 陳志傑 等 譯

 艾倫‧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美國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曾執教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先後獲得哈佛大學「約瑟夫•列文森紀念教學獎」和哥倫比亞大學「偉大教師」稱號,並因撰寫多本暢銷不衰的美國通史著作而在學界享有盛名。另著有《抗議之聲:休伊·朗、庫格林神父和大蕭條》(獲美國圖書獎)、《改革的終結:經濟衰退和戰爭時期的新政自由主義》、《出版家:亨利·盧斯和他的美國世紀》等研究專著。

目錄

中文版導言(李劍鳴) 1

前 言 7

第13版說明 9

第一冊

第1章 文化的碰撞 15

第2章 移民與邊疆 61

第3章 美洲殖民地的社會與文化 109

第4章 過渡中的帝國 159

第5章 美國獨立戰爭 197

第6章 憲法與新共和國 241

第7章 傑佛遜時期 275

第8章 美國國家主義的多樣性 323

第9章 傑克森時代的美國 349

第10章 美國經濟革命 389

第11章 棉花、奴隸制與舊南方 439

第12章 戰前美國文化與改革 473

第二冊

第13章 迫在眉睫的危機 511

第14章 內 戰 553

第15章 戰後重建與新南方 607

第16章 征服西部邊疆 657

第17章 工業強國 705

第18章 城市的時代 743

第19章 從危機到帝國 787

第20章 進步主義 841

第21章 美國與世界大戰 887

第22章 新時期 931

第23章 大蕭條 967

第24章 新 政 1001

第三冊

第25章 全球危機,1921—1941 1037

第26章 世界大戰中的美國 1067

第27章 冷 戰 1107

第28章 富裕社會 1139

第29章 民權、越南與自由主義的考驗 1181

第30章 權威的危機 1225

第31章 從「有限時代」到雷根時代 1271

第32章 全球化時代 1303

附 錄 1347

翻譯後記 1453

精彩書摘

一、 哥倫佈到達之前的美洲

對於美洲早期的居民,我們相對來說知之甚少,主要是透過零散的考古發現略知一二。考古學家不斷從數千年前的遺物中發掘新的證據,而我們也不斷了解早期的美洲人。

與歐洲人接觸之前的美洲人

幾十年來,學者們一直認為,所有早期移居美洲的人都是在大約1.1萬年前跨過白令海峽上古老的大陸橋,到達今天的阿拉斯加,繼而從寒冷的北部穿過兩大冰原之間未冰凍的狹長地帶,到達南部的非冰川地區。當時人們已開始使用投槍和其他狩獵工具,因而可以追獵一些定期遷徙於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大型動物,或許正是這些新石器的使用促使人們遷居至此。一般認為,所有這些以土地為根本的移民都來自蒙古,與今日的西伯利亞人屬同一血統。在新墨西哥州有一座名為「克洛維斯」(clovis)的小鎮,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那裡首次發現了早期移民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痕跡,於是學者們將這些人稱之為“克洛維斯”人。

然而,近期的考古發掘表明,美洲的早期移民並非全部是跨過白令海峽抵達美洲的,或許早在人們開始通過陸路遷移到北美之前,一些來自亞洲的移民就已在智利和秘魯定居下來。這顯示首批南美人可能並非經由陸路抵達,而是乘船橫渡大海而來。其他大陸的考古發現也已提供類似的證據,如在日本、澳洲和太平洋上的其他一些區域,早在人們通過陸路抵達之前已有移民通過水路先行至此。

因此,這些新的證據表明,美洲早期的人口複雜多樣,分佈稀疏零散,遠遠超過學者先前的估計。有些人不是從蒙古而是從稍南的亞洲地區來到美洲的,他們有可能來自波利尼西亞和日本。新近的DNA鑑定表明,早期的人口中有一個群體與其他美洲人不同,他們不具有亞洲人的特徵。因此很有可能早在哥倫布航抵新大陸數千年之前,就已經有人從歐洲移民到美洲。大多數當今的美洲印第安人具有相近的體質特徵,這些特徵表明他們與現代的西伯利亞和蒙古人有親緣關係。但這並不表明蒙古人是唯一的早期移民,而只能說明蒙古移民逐漸統治並且可能最終淘汰了先期而來的其他早期移民。

美洲歷史的「古代」階段始於公元前8000年前後,一直持續了大約5000年之久。此階段初期,多數人繼續以狩獵採集為生,使用的石器與早期美洲人從亞洲所帶來的別無二致。儘管一些早期美洲人曾經獵殺的大型動物在古代時期逐漸絕跡,但人們仍然繼續使用投槍之類的狩獵工具捕獲獵物,如在後來被稱之為大平原的地區,當時的印第安人就用投槍捕獵美洲野牛,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人們仍以同樣的方式狩獵。直到西元400—500年之後,北美大部分地區的人們才開始知道弓箭為何。

在古代後期,人們開始擴展他們的活動範圍,並開發出新的工具使這些活動更為便捷。這些工具包括漁網和魚鉤,捕獵小型動物用的夾子,以及採集漿果、堅果、種子和其他植物用的籃子。再後來,有些群體開始農業生產。在美國的大部分地區,最重要的作物是玉米,但許多群體也種植其他作物,如豆類和南瓜。從事農業必然要求人們居有定所,於是在農業區開始逐漸形成固定的聚落,這為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饒舌音樂

幾個世代以來,美國流行音樂大多是由非裔美國人創造的音樂形式,如福音音樂、拉格泰姆音樂、爵士樂、R&B、搖滾樂、靈歌、迪斯科、放克以及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饒舌音樂。儘管保守的美國文化衛道士們一再譴責這些新的音樂形式具有顛覆性、過度渲染性、充滿暴力和危險,但這些音樂總是能經得起考驗流傳下來。

饒舌音樂歷史悠久,來源複雜。 70年代的迪斯可和街頭放克音樂、50年代黑人電台主持人的快速播音、20世紀上半葉的舞台表演者卡勃·卡洛威等黑人明星的順口溜都是說唱樂的構成元素。因此,饒舌樂也讓人想起打擊樂和霹靂舞,甚至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拳擊的節奏。

歌詞是饒舌樂最重要的元素。它們不僅是語言形式,也是音樂形式,有些類似於黑人教會演講的某些傳統,其中包括饒舌的幾種形式。饒舌音樂吸收了城市黑人街頭文化的語言傳統,包括「對罵遊戲」(黑人男青年中很受歡迎的互相辱罵對方的一種遊戲)。

不過饒舌音樂是特定時期和地域的產物,也就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南布朗克斯區。嘻哈文化在那裡誕生後迅速主導了許多黑人男青年的衣著打扮和行為方式。布朗克斯的一位嘻哈人士描述說:「嘻哈代表了一種走路、談話、生活、看待問題、行為和感覺的方式。」嘻哈文化創造的眾多服裝和行為方式,在城市青年中廣受歡迎:運動款的衣服鞋帽流行起來;許多年輕人甚至給自己取了「街頭名稱」;80年代街頭塗鴉和霹靂舞也逐漸流行。 90年代,霹靂舞不再流行,服裝變得更寬鬆,帽子變得更大,發展了將近二十年的饒舌已經成為嘻哈文化中最受歡迎的元素。

70年代初,布朗克斯區的電台主持人們將設備轉移到居民區的街道和社區聚會。他們不僅播放唱片,也自己表演。他們的表演中有押韻的饒舌、頗具爵士風格的樂曲,還有對觀眾、社群和自己的尖銳評論。漸漸地,主持人們開始將饒舌音樂風格融入表演中(年輕人將這種風格發展成一種設計更為精緻且有伴舞的表演形式)。隨著饒舌樂在中心城區的流行,唱片公司開始簽下了一些饒舌樂明星。 1979年,第一支饒舌單曲、「糖山幫」的《饒舌者的喜悅》(「Rapper’s Delight」)首次在主流商業廣播媒體播放,一炮而紅。 80年代初,Run DMC成為首個全國知名的饒舌樂超級明星樂團。從此,饒舌樂迅速成為最受歡迎也最成功的流行音樂形式之一。 1990年代和21世紀初,饒舌樂唱片常規銷售數百萬張。

饒舌音樂有多種形式,包括白人饒舌歌手(艾米納姆、「痛苦之屋」),女饒舌歌手(米西艾略特和奎恩拉蒂法),以及宗教饒舌歌手和兒童饒舌歌手。不過說唱樂主要是中心城區的男性青年文化的產物。最成功的一些說唱樂傳達了這些青年對生活的挫敗感和憤怒。一位說唱藝術家說:「說唱樂為受壓迫的人民發聲,他們的痛苦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1982年,說唱音樂團體Grandmaster Flash及Furious Five發布了一首說唱歌曲《信息》(“The Message 」),深刻演繹了貧民窟文化:

教育不合理,通膨兩位數

車站在罷工,不能搭車去工作

別推我,我已經在懸崖

我試著不驚慌失措

生活就像叢林

一度讓我幻想

我如何才能不破產

美國史(第13版)全3冊 艾倫布林克利
NT$18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